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成功的秘诀是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
(4)
四
我从练笔写作,到发表《喜鹊登枝》这七年间,还做了一件可说是“终身大事”的事,即补习文化、自修文学,千方百计地从各种可能的条件里,吸收艺术营养。同时,我刻苦地,可以说是拼命地磨炼手中的笔,提高表现能力。
我坚持了七、八年文化的自学:先是靠干部业余学校;达到中学程度以后,要往大学专科攻读的时候,全靠读书。我不仅啃完了巴人的《文学初步》(后易名《文学论稿》)、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还一边读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一边照书中提到的古典文学名著,寻找来逐篇浏览一遍。接着,读“五四”以来的新小说,把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两次编印的绿皮和白皮的鲁迅、茅盾、巴金等的选集,全看过。以后侧重读当代文学作品,除了小说,也读新诗。
我从古典小说中获得的营养最多。如“三言”、“二拍”,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鲁迅和萧红是我最崇拜的两位三十年代的老前辈。
我与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和孙犁同志,六十年代后先后见过面,都没私交,但早在我为第一篇小说问世而奋斗的那七年间,他们的著作都给过我程度不同的营养,他们是我没见面的老师。
对我那时候的进步帮助最直接的,是同时代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我读他们的东西,不仅学习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尤其能从他们的成功的本身吸取力量、得到鼓舞。
那七年,为了达到理想目标,我笔不离手,书不离身,放下笔就读起书来;除了病倒,没一天空闲过:不是写,便是读。
那七年,所有的春节、国庆节,我都是在农村跟农民一起过的。其中大概只有两次春节期间回家跟妻儿团聚。而那时我还未带家眷来城里住,仍然能够借用节日,在外边活动的人都回归,又都有闲工夫,心气也好的机会,多接触群众,多熟悉他们,多积累创作素材。……
我总觉得我是个笨人。笨人就要下笨功夫。笨鸟先飞,多飞,使劲儿飞,不停地飞,终能达到要投奔的绿树丛林。
练笔的七年里,我写了二百多首诗歌,三十多出小戏和一些大鼓词,七十多篇故事和小说,其中包括两部中篇和一部长篇,整理了十几篇民间故事传说,采写了约有四百篇新闻报道稿件。估计,如若统计在一起,约有一百五十万字左右。一百五十万字的文章,有百分之九十五成了废品、退稿;所余的百分之五,多是新闻报道稿和自编自演的小戏和登在“报屁股”上的小歌谣。百分之九十五的废品和退稿,对我来说,是少林武术学员的摔打磨练;对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来说,是一株高粱的水土和肥料、耕种与锄耪。
《喜鹊登枝》无论如何得算个成功。
成功的秘诀就是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
1982年8月16日于丹东
全文完
发表于《新港》1982年第12期。收入《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编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文学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我的第一个作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6月《北京作家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4月《我的第一篇小说》、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叩开文学殿堂的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