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早期通讯之《遵化县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潮》

(2018-04-02 10:11:39)
标签:

浩然

早期通讯

遵化

高潮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早期通讯之

遵化县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潮

遵化县广大农村文化学习的热潮到来了。全县六百零八个村庄,村村举办了民校,四万四千九百多名农民参加了文化学习。估计到一月底,参加文化学习的农民将达到五万人以上。

遵化县广大农民,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的鼓舞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十分高涨。如水峪村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因为村里识字人很少,不得不从外村请识字的人当会计。因此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的要求极为迫切。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需要,遵化县党的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紧紧跟随农业合作化运动,积极领导全县农民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首先对扫除文盲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在规划的同时,连续举办了大、中农业生产合作社民校校长、骨干民校教师、民校教师传授站站长和辅导员训练班,参加训练的达八百八十多人。通过训练,进一步贯彻了扫除文盲运动的方针和政策,广泛地交流了领导经验和教学方法。全县十个区又分片召开了有民校教师、在乡知识分子、初中、高小毕业生参加的会议。随后全县展开了扫除文盲的宣传运动,通过干部会、群众会、在乡知识分子等各种会议,进行了广泛地发动。这一系列的措施,给扫除文盲运动的新高潮做好了思想的和物质的准备,因此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很快走向了高潮。往年全县的民校不进腊月不开学,一九五五年不少村庄刚进十月就都开了学。往年办学的不过二百个村庄,去年十二月初就有六百个村庄举办了民校,有些根本没有办过民校的村庄,也建立起民校来。

在扫除文盲运动中,走在最前列的是全县广大在乡知识分子,初中、高小毕业生,小学教师和小学校的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在党、政府和青年团的号召下,组织成扫盲大军,积极帮助农民学习文化。石家庄村六十名识字的人,组成了一支“扫盲队”,分别担任了民校教师,学习小组的小先生,还包教了三百三十二名文盲。西四十里铺初中毕业生杜振远、温耀宗等,刚毕业的时候到处托人找工作,不愿在家生产。这次扫盲运动展开以后,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要求担任民校教师,他们说:“扫除文盲是知识青年的光荣任务,我们坚决响应上级号召,保证至少帮助一个不识字的人脱离文盲状态。”

广大农民在文化学习中,为了不耽误生产和工作,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民校学习班、学习小组、纺织学习小组、炕头学习小组、包教保学和家庭学习小组等十余种。全县有二百一十七名乡村干部文盲,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参加民校学习,采取了包教保学的办法学习。全县有四千二百五十三名青壮年妇女文盲,因为家庭事务牵连,不能在民校坚持学习,组织了一千零四个炕头学习小组。石家庄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十九名常年在外赶大车的运输员,其中有十五名是文盲,该村扫盲指挥部把他们编成了一个学习小组,选出四个有文化的运输员当小先生,外出的时候也坚持文化学习。堡子店区董庄子董汉清,他把父、母、妻子、妹妹组成了一个家庭学习小组,他自己担任小先生,两个多月的工夫,全家每个人都学会了三百多字。

现在这县的广大农民,为了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正以顽强的精神刻苦地学习着。新立庄农业社有十五名社员经常在五十里地以外的兴隆县境内去打柴,并且还要在山上住宿,他们为了不耽误学习,社里派了一位民校教师,带着黑板、粉笔、课本跟着上山,白天打柴,晚上学习;在休息的时候,学员们在大石头上练写字。曹树沟村有三个孩子的王秀英,因村子小没有民校,她和别的学员一起,每天晚上到六里地以外的头道城子村民校学习。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积极学文化的时候,她说:“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文化哪能行?”

发表于《河北日报》1956年1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