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早期通讯之《中共中冉乡总支部具体贯彻自愿互利政策帮助张存社研究扩建后如何种麦的问
(2018-03-02 09:28:49)
标签:
浩然早期通讯河北日报清苑县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早期通讯之
《中共中冉乡总支部具体贯彻自愿互利政策
帮助张存社研究扩建后如何种麦的问题》
清苑县中冉乡的干部、农民,学习了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以后,社会主义热情普遍提高。农民们积极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乡张存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原来的二十一户,扩大到九十四户,增加了七十三户新社员,一千三百多亩土地。这次扩大社的组织,正和秋收分配、“三定”到户、秋耕等工作赶在一起,对种麦工作未作具体安排,使得新、老社员思想上发生了许多顾虑,种麦工作迟迟不前。一般新入社的社员,对自愿互利政策不摸底,怕集体种麦用的劳力、畜力、种子、肥料等将来得不到合理报酬,光顾抢收自己的庄稼,不积极种麦;一般的老社员认为社扩大了,种麦子是将来大社的事,也先抢着收割庄稼,对种麦工作不积极。
中共中冉乡总支部,发现这些问题后,确定支部书记张财帮助社干部进行了深入检查。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内党员、干部对适时种麦保证明年增产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做到边建社边生产;对新、老社员缺乏思想教育,并针对这些问题,总支首先对社内党员、干部进行了通过生产巩固社、巩固社员思想的教育,并召集了新老社员专门讨论研究了种麦工作,作出了通盘的种麦计划,具体规定了使用劳力、畜力等给予报酬的办法。
社员们首先讨论了劳力使用的办法:在收割庄稼时,把劳力进行暂时编队,采用集体收割的办法。全社新、老社员男劳动力一百零二个,女劳动力八十四个,编成十个临时生产大队,把土地也划成了十个临时耕作区。队内根据不同的活计,实行按件记工和死分活记的办法。如割谷、摘棉花等较整齐的活就按亩数、斤数多少记工分;拉庄稼、收残秋、打场等零散活就按日死分活记。记账时,老社以社为一个“户头”,新社员每户为一个“户头”。就是:老社土地使用的工,记在老社账上,新社员土地使用的工,记在新社员本户的账上。最后,新社员户跟老社以工还工为主、齐工找价为辅的办法,解决做活多少的问题。集体耕地,种麦的用工,完全记在一九五六年社的工账上。这样,劳、畜力弱的贫农不再遭难;劳、畜力强的中农,多出了工,齐工找价也不吃亏,都很满意。这个办法能迅速腾地种麦。
接着又讨论了使用牲口的办法:根据大家意见,决定采用按件雇佣的办法:耕头遍地,深耕四寸,三犁两个眼(两垄之间要耕三犁)耕一亩地,牲口工价为两角五分;耕二遍地,深耕六寸,每亩牲口工价为三角五分。这样,一般养牲口户,除去牲口草料还有一些剩余。养牲口主算了算账,觉着自己不吃亏,没牲口的社员也都满意。
扶犁的劳力记工,是根据数量、质量兼顾的办法记工。每耕五亩记十分工。如果耕的好,耕的多要多记工分;如果去的早,技术也好,只是因牲口弱、慢,结果耕的地少,也要适当加工分,这样,就可避免把牲口使坏或好劳动力不愿使弱牲口的现象。
他们还讨论了麦种、肥料的投资等问题。该社扩大后,按国家计划种麦九百亩。除原来老社留够二百亩的麦种外,还缺一万零二百斤麦种。研究的解决办法是:根据入社土地多少,按比例负担。特殊困难户,教育社员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互助互借或投亲靠友解决。
由于该社认真贯彻了自愿互利政策,研究了种麦中劳力、畜力和种子、投资等解决办法,新老社员种麦积极性大大提高,全社一百多名男女劳动力和四十五头牲口全部投入了腾地种麦运动。为了替出牲口突击耕地,全社有三十个男社员,组成了六个拉耧种麦小组。女社员刘秀珍、李素华等带动八十多名妇女,除包起全社收拾残秋、摘棉花等工作外,还发动妇女们自由结合起十个推碾、推磨临时互助小组,腾出牲口去耕地。到十月四日,全社已种麦二百五十亩。
发表于《河北日报》195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