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雪梅〉的优缺点》

(2018-01-30 12:58:19)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雪梅

鸭绿江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雪梅的优缺点

  

    这篇《薛梅》,作为学员的习作小说,基本上应该肯定,可以给打七十五分,或者八十分。

    我觉得它有三个优点。

    第一、作者很注意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虽非血肉丰满,但精神面貌清楚而有棱角,是“立起来的”。作者运用中国小说的传统白描手法,人物一登场,同时就以第三人称语调,客观地介绍她是个家庭养鸡能手,是个农村姑娘,是来火车站卖鸡蛋的;随后,让人物自己自然而然地走进故事,迅速地接近矛盾冲突的边线。明朗而不隐晦,简捷而不绕弯子,节省笔墨,适合普通读者的口味。

    紧接着,作者把瓦刀脸推到薛梅面前,以瓦刀脸“只要钱,不要德”低下格调,来反衬薛梅“爱德胜于爱钱”高尚品行;同样的,薛梅的行为,又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瓦刀脸卑微、肮脏的灵魂。这种写作技巧的对比法,不仅使人物的性格面貌表现得鲜明、强烈,还兼而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逐渐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初学写小说的同志,应该花工夫学会这些手法和技巧,达到熟练得运用自如的火候。这样,常常被编辑同志批评作品写得“人物不突击、不鲜明”的毛病,就能够克服掉。

    第二、这篇小说有“典型环境”。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和现实生活里的人一样,都不能孤立存在,总要置身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一到作品里,就成了“艺术”的人物,因此他必须有个艺术化了的环境,才能够被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怎么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作者把自己要塑造的人物放于什么样的环境里,是作品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其有大学问。我们学习写作,一定要花苦心学会这种学问。不必以为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道理深奥而胆怯,通过创作艺术实践,我们是可以弄懂和会运用的。这篇《薛梅》就已经作了初步的实践。

    “爱德胜于金钱”的,以及与之相反的人物品行,放在各种各样的场所,也就是环境,都可以表现出来。但作者选择安排哪一种环境的时候,则有巧妙和拙笨之分,艺术效果也截然不同。《薛梅》的作者给他的人物选择安排的环境,属于比较巧妙的一类。这是一个“狂风怒号,大雪横飞”、“掩埋了钢轨,填平了山口”,至使列车久久地停滞不前,旅客受着饥饿威胁的环境。这是由异常的自然环境,造成异常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也必然成为异常的关系的环境。作者把他的特定人物放进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相互间必然要发生冲突;在冲突过程里,必须要露各自的灵魂、显示出各自的性格。这样写,大大地节省了笔墨。同时,这种环境的本身,就给人物的行动增加了真实感,同时也增加了动人的力量。

    大风雪阻车之事,不是经常发生的,但是能够发生的,是偶然中的必然。由此可见,特殊的环境也是“典型环境”之一种。而文学家常常要捕捉这种“特殊环境”,把自己的人物放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去表现,因为“特殊环境”才易于有“戏”、易于有故事;中国读者是喜欢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的文学作品的。

    第三、这篇小说写得有层次。全篇三千字,人物正反各一,中心事件(主要情节)只有卖鸡蛋和买鸡蛋,事件行程最多不到一个小时。这样普通的素材,很容易失之于平。我们的初学写作者把生动有趣的素材写得索然寡味、平淡无趣的现象,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薛梅》的作者却把这小说组织得如同独幕剧那样有起因,有变化,有戏剧性冲突和高潮,最后还有结局。这实在是难得做到的。

    薛梅这个人物极为普通。她是为自己卖鸡蛋谋利,并非为他人办好事才冒着风雪赶到车站来的。先是瓦刀脸要包买她的鸡蛋这一鬼崇行为,引起她的疑惑;接着,中年妇女和小女孩舍不得花高价买鸡蛋吃,使她看到她想招徕的顾客们,原来是遇到灾难的人;进而,她看到众多哄抬物价抓钱卖鸡蛋的和忍痛花钱买鸡蛋充饥的场面,使她认识到:趁人之危捞一把的非只瓦刀脸一个,而扶难救危者则无一人。于是,她挺身而出,采取了她应该采取的行动。这个人物,就是这样在现实的教育之下,一步一步地展现着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性格随着情节的递进层次,渐渐地达到制高点,没有编造痕迹。

    我觉得,《薛梅》这篇小说的缺点也有个。

    第一、通篇看来,显得粗糙,很欠推敲修改的工夫。一般说来,这是属于创作态度草率的一种表现。文学创作,是严肃的事业、艰苦的劳动。必须认真对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在辛勤的笔墨耕耘中积累经验、收获成果。古人“推敲”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都是我们初学者,甚至取得成绩的作者所应效仿的。往报刊编辑部投寄的稿件,请别人审阅征求意见的稿件,在写出之前,都应该反复修改,把力气用尽。这才是严肃认真,才是对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潦潦草草、马马虎虎的对自己的作品都不珍惜的人,别人怎么能代替你珍惜呢?当然,我这些话是借题发挥,说点感想,并非完全针对《薛梅》的作者。

    第二、这篇小说,某些情景表现得肤浅和把握得不够准确。例如瓦刀脸这个人物就经不住推敲。在那样特定的时间地点,那么多的人都在以三角钱一个鸡蛋出卖,薛梅一开口就回答他“别人三角,我也卖三角(一个)”,他怎么可能异想天开地产生那种把薛梅的鸡蛋“今天我就给你两角钱一个,全包了”的念头呢?薛梅不是在家里,不是不知行情(就在现场),瓦刀脸起码应该知道她不会这般轻易地上当受骗,而应该另谋他策。紧接着,薛梅对瓦刀脸回答的第二句话,也不符“此情此景”的逻辑。这种情形,多半由于作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支配人物动作和说话造成的。当然,也有个写作水平问题,其病源往往在于作者对生活现象和人观察得不细、认识得不深。因为认识是表现的前提和基础。生活是创作源泉,但这“泉”不是在地面上流淌,而是深藏的地下水:取水(生活),要靠挖掘;作者挖掘素材,要靠两把“镐”:一是他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水平;二是他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第三、小说里的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有不少,还加了些不规范自造的字。如把“自谋职业”的“谋”写成“某”,把“湿漉漉”写成“湿澛澛”,把“轻举妄动”的“妄”写成“枉”,把“哄”写成“轰”,把“卑”写成“婢”等。这可能是“态度问题”和“水平问题”兼而有之造成的。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要靠文字表达,所以文字功夫和语法知识,是作者应该具备的起码条件。我们要经常补习和磨炼。还要加强责任心,克服因懒惰形成的依赖心理:反正有编辑、有校对把关,自己则不愿费事,这也是写作态度不严肃、对自己的作品不珍惜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引以为诫,尽可能让文章里的错处少些。

                                        198525日通州镇

(说明:此篇短文和《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关系》,都是为《鸭绿江》函授中心教材评点员习作的。)

发表于《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教材1985年第5期。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