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通惠魂〉序》
(2017-11-23 08:27:20)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一凡通惠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通惠魂〉序》
我在三河所从事的“文艺绿化”工作,算起来也有十余年的光景了,一凡算不算这个“工程”被“绿化”了的对象,我说不清楚。他是个有才华、有理想,又能够刻苦努力的人,但是,如若离开组织和各方面领导的扶植和帮助,离开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共同营造的写作氛围,他不会进步得这样快,不会一本一本地将自己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一凡进步得相当快,成绩也很显著,至今作品有一百多万字,并且加入了作家协会,成了名符其实的作家。但是他从不以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自居。出版作品的时候,总是隐去他的“樊叙勇”名姓,郑重其事地署上“一凡”,本意就是告知世人他是一个“平凡之人”。他以平凡人的心态和方式从事着生活与创作,以平凡人的心态和方式追赶、攀登着已定的目标。
一个作家在求索拼搏进程中,保持着这种“平凡”心态和作派,才能够不浮躁,不矫情,才能够抵制住来自世俗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潜心扎在群众的生活里,发现和发掘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再以自己的信仰为标尺加以取舍,做到“颂苍生、吐真情”,写出服务于时代的好作品。
五年前,一凡调到了《北京工人报》社工作,继而担任了《北京工人》杂志的主编。由于大家的工作都很忙,我们见面的机会明显地减少了。但他平均每年也要来三河住所看我一两回,而每次都会给我带来“礼品”——他的新作品和新构想,我也就越发高兴。我对他的成绩,更多的是“批评”,总是挑点“刺儿”,总希望他“沉”下去,再“沉”下去,拿出一些更有分量、更有影响、更有价值的作品来。
这些年,出书挺难,但一凡基本上一年出版一部,今年出版了两部书。报刊社的工作本来就十分繁忙,可一凡硬是“挤”出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还参与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总工会联合组织编写的大型系列丛书《京华群英》的工作,并任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和统稿人。这样多的重担挑着,有条不紊地进行,都取得了成绩,他靠的是热情和勤奋。
勤奋是以热情为动力的。一个人只有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无限热情的时候,他才有力气为之拼搏,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而一往直前。
一凡对人民大众所进行的“四化”大业就充满热情,关心着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功,积极地为之鼓与呼。
北京市兴建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一项规模巨大、设备工艺水平先进,对改变首都的生态环境、提高环保质量有着不可估量作用的伟大工程。这工程的意义,激发起一凡的写作热情。他用“挤”来的时间到工地体验生活:与建设者一块儿劳动、一个食堂用餐,在一起座谈、采访。他没有一点“作家架子”。工人师傅喜欢他,愿意跟他交朋友,被众人称之为“编外职工”。一凡在深入施工现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搜集和采撷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生活素材,感受到一种勃发向上的人格力量,和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现在一凡把他的体验和感受,写成这部《通惠魂》。据说这是建国以来反映首都市政建设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也是一凡做了长期准备,对现实生活做了实地体验的第二部长篇作品。这个新成果,是一凡对生活恩赐的一种回报,也是一凡勤奋努力写作的一种展现。我们祝愿他,不断地努力耕耘,不断地丰收。
发表于《北京晚报》1998年1月1日、《文化月刊》1998年第5期。编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通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