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通惠魂〉序》

(2017-11-23 08:27:20)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一凡

通惠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通惠魂

 我与作家一凡同志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刚刚从内蒙古大草原上调到三河境内的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工作。那时候的他,还是个三十五、六岁的壮汉,为了追求文学的理想,常常到我的“泥土巢”来切磋、探讨文学创作问题,我也逐渐地了解了他,真心地喜欢上这个大小伙子。

我在三河所从事的“文艺绿化”工作,算起来也有十余年的光景了,一凡算不算这个“工程”被“绿化”了的对象,我说不清楚。他是个有才华、有理想,又能够刻苦努力的人,但是,如若离开组织和各方面领导的扶植和帮助,离开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共同营造的写作氛围,他不会进步得这样快,不会一本一本地将自己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一凡进步得相当快,成绩也很显著,至今作品有一百多万字,并且加入了作家协会,成了名符其实的作家。但是他从不以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自居。出版作品的时候,总是隐去他的“樊叙勇”名姓,郑重其事地“一凡”,本意就是告知世人他是一个“平凡之人”。他以平凡人的心态和方式从事着生活与创作,以平凡人的心态和方式追赶、攀登着已定的目标。

一个作家在求索拼搏进程中,保持着这种“平凡”心态和作派,才能够不浮躁,不矫情,才能够抵制住来自世俗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潜心扎在群众的生活里,发现和发掘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再以自己的信仰为标尺加以取舍,做到“颂苍生、吐真情”,写出服务于时代的好作品。

五年前,一凡调到了《北京工人报》社工作,继而担任了《北京工人》杂志的主编。由于大家的工作都很忙,我们见面的机会明显地减少了。但他平均每年也要来三河住所看我一两回,而每次都会给我带来“礼品”——他的新作品和新构想,我也就越发高兴。我对他的成绩,更多的是“批评”,总是挑点“刺儿”,总希望他“沉”下去,再“沉”下去,拿出一些更有分量、更有影响、更有价值的作品来。

这些年,出书挺难,但一凡基本上一年出版一部,今年出版了两部书。报刊社的工作本来就十分繁忙,可一凡硬是“挤”出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还参与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总工会联合组织编写的大型系列丛书《京华群英》的工作,并任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和统稿人。这样多的重担挑着,有条不紊地进行,都取得了成绩,他靠的是热情和勤奋。

勤奋是以热情为动力的。一个人只有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无限热情的时候,他才有力气为之拼搏,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而一往直前。

一凡对人民大众所进行的“四化”大业就充满热情,关心着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功,积极地为之鼓与呼。

北京市兴建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一项规模巨大、设备工艺水平先进,对改变首都的生态环境、提高环保质量有着不可估量作用的伟大工程。这工程的意义,激发起一凡的写作热情。他用“挤”来的时间到工地体验生活:与建设者一块儿劳动、一个食堂用餐,在一起座谈、采访。他没有一点“作家架子”。工人师傅喜欢他,愿意跟他交朋友,被众人称之为“编外职工”。一凡在深入施工现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搜集和采撷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生活素材,感受到一种勃发向上的人格力量,和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现在一凡把他的体验和感受,写成这部《通惠魂》。据说这是建国以来反映首都市政建设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也是一凡做了长期准备,对现实生活做了实地体验的第二部长篇作品。这个新成果,是一凡对生活恩赐的一种回报,也是一凡勤奋努力写作的一种展现。我们祝愿他,不断地努力耕耘,不断地丰收。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泥土巢

发表于《北京晚报》1998年1月1日、《文化月刊》1998年第5期。编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通惠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