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听松集〉序》
(2017-11-19 10:07:43)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听松集郑伯伦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听松集〉序》
同京郊密云县这块宝地结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九四八年。当时我十六岁,参加革命不久,由冀东往密云送公粮,赶着毛驴到石匣镇。
以后,密云的土地上不断留下我的脚印,有我好多老朋友,李荣华、段义辅已离休;郑亚娟、谭有为还在职;就连已过世的老县长高华兴,在我印象中还是那样鲜活。
密云也是我艺术生涯的基地,雾灵山庄、云水山庄、五里坨等地都留有我创作的印迹。
我同密云是有感情的,热望着密云文艺的发展。一九九三年密云县出版了一本《圣水鸣琴》文集,我在题词中写道:“密云山清水秀地美人灵,是哺育作家的一块沃土……祝愿文学新苗在那里茁壮成长。”这是我的心里话。
近些年来密云的文学艺术形势是喜人的。县委、县政府很重视,曾两次出资举办征文大赛,还支持办了《密云大地》刊物。密云政协培养文艺新人是有成绩的,一个机关出了两个作家,还有一位国家级的书法家①。密云文联文学协会情况也是好的,有六十二名会员,已出版了十一本文集,九人加入了北京作家协会。我了解到这些情况非常高兴。
我认识郑伯伦是一九八三年。这年八九月间由郑树和(政府办副主任)转给我郑伯伦的一篇散文,题目是《龙潭梦》,我觉得艺术上虽然幼稚些,可生活底子还不错,写得也很是认真,就在《北京文学》上给刊发了。这是他第一篇作品。
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这四年中,他在密云政协工作期间,不断有作品见于报刊,《北京日报》、《农民日报》、《京郊日报》、《冶金报》、《北京文学》、《铁流》、《苍生文学》、《长城》、《北京观察》、《北京农村经济》等报刊,都发表过他的散文或报告文学,共二十多万字。
郑伯伦的作品生活基础比较扎实。他在县委、县政府当一般干部多年,在外地当过农业局副局长,在本县当过密云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经常活动在农村,有不少农民朋友,农村的人情事态、山山水水常年包裹着他,写作时随笔调动出的感觉都是活的鲜的,如果读到他的《山弯弯里的茅草屋》、《十二点,老地方》,会有所体会的。
郑伯伦的祖父是清末秀才,他从小就跟爷爷学古文、古诗词,他本身又是学文的,所以有一定文学功底,散文写作很注重追求古诗词的意境,语言也比较讲究。
密云山美水美,感染了他的心灵,情不自禁地写家乡的山水、景区,有多篇比较好的散文成章,《黑龙潭印象》、《杏花岛》、《平湖流韵》都是这类作品。
郑伯伦写的是抒情散文。他把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充填进作品中,每篇作品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抒发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他还写些小报告文学,写的都是家乡的事,当然都是好人好事,以满腔的热情讴歌了这人和事。
郑伯伦《听松集》出版了,对他表示祝贺,并希望起抛砖引玉之效,在密云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发表于《苍生文学》2002年第1期。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听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