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青山·丽水·脚印〉序》
(2017-08-18 09:14:40)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方孜行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青山·丽水·脚印〉序》
今年初春季节,有几位在《北京日报》工作的朋友来三河泥土巢看我,聊天的时候,我向他们打听方孜行同志的近况。他们告诉我:方孜行在1995年10月份就办了退休手续。听了这样的回答,使我不由得发出几声“时光易逝”的感叹:在我的感觉里,他还是壮年汉子,怎么转眼之间说老就老了呢?到了酷热的7月底,忽然收到方孜行的来信,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散文集《青山·丽水·脚印》作序。读罢信,翻阅着剪贴整齐的稿件,我才领悟到,在已然逝去的光阴里,方孜行并没有蹉跎岁月,他过得很充实,很有收获,很有价值,对得起青春和时代:时代哺育了他,他也回报了时代。
方孜行小我三岁,我们是同代人,走过大体相同的生活之路。建国后的50年代初期,仅仅小学毕业的他,就来到北京学徒谋生。共和国蓬勃的青春朝气鼓舞着他,首都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感染着他,促使他紧紧地抓住大好时光和难得的机遇;进入职工业余学校补充文化知识的不足,同时拿起稚嫩的笔开始了写作操练。到了60年代初,我和他相识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的代表大会上。那时的方孜行在工人业余作者中间和诗坛上已经小有名气,正在满怀信心地勤学苦练、继续朝着高的目标攀登。几年以后,由于他写作成绩突出,被选拔到《北京日报》当了文艺编辑。进入80年代,经历了实践锻炼和提高的他,当上了《北京日报·郊区版》的副总编辑,以后又被调任《北京日报》国际部主任。在这样的位置上他一直工作到退休。
这期间,勤奋努力的他,除了在“主业”新闻战线编发采写了大量的稿件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诗集《地球·太阳·心灵》和《五彩螺号》,写了报告文学集《璞玉集》和新闻业务专著《新闻采写就实谈》,还与人合作编辑了《吴晗自传书信文集》。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几十年的生活和写作、编发报纸的实践,比起50年代那个上补习学校的小小学徒工,他在学识方面,他在写作水平方面,他在为事业的贡献方面,都跃上了多少层次,达到何种境地?这是显而易见的。方孜行同志无愧于事业和时代,无愧于流逝的时光。新一代的年轻人,会从方孜行同志留下的“脚印”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即将付印的这本散文集《青山·丽水·脚印》,包括方孜行几十年所写的一百多篇作品。它们记录了方孜行几十年间生活与写作活动留下的一串足迹:朴素无华、扎扎实实,对所见所闻的人与事如实地记录,真切地表现。读者看过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作者的胸怀和学识。
在这些充满爱心的散文中,我尤其感到作者对其出生长大,至今还保持密切联系的故乡——平湖的深爱之情。在这本集子里,有很多篇章是抒发故乡情怀的。他在那篇《水丰蟹肥忆故乡》的文章结尾处生动地写道:“离开家乡已有四十余年了,家乡人喜爱吃蟹、善吃蟹又会捉蟹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忆及此,就会勾起我一段乡思乡愁。恨不能偷得几日清闲,重返故乡,醉听乡音,饱食大蟹,一释乡情乡恋。”从这样的文章中我深切地认识到,方孜行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是爱他家乡故土的情结的延伸和扩大;热爱家乡故土,是他散文中充满爱的根源。
方孜行如今虽然从报社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依然战斗在文艺创作阵地。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谈到要出版的这本散文集收入的都是“国内游记”,以后还要编一本“清一色外国游记”的书。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为他开拓新的用武之地。方孜行并不老,还有更多美好可爱的事物吸引他去采写,我等待着他的新作问世。
发表于《青山·丽水·脚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