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四) 叶圣陶 (5)

(2017-08-09 12:07:11)
标签:

浩然

叶圣陶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四)

叶圣陶

5)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wbr>(十四) <wbr>叶圣陶 <wbr>(5)
《读书》半月刊1958年刊载叶圣陶文章

四天之后的下午,父亲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参加“叶圣陶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这天的日记中,父亲写道:

 

还是当“好人”好。那么多人来跟他老人家告别。礼堂外排成大队。我站在第三个拐弯处,将近一小时,我才进入礼堂。这其间,《人民日报》一记者拉我采访,让我说几句感想。我说:“叶老不仅教我怎样当个好作家,也教我怎样当个正派的人。叶圣陶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榜样,也应该是年轻一代作家的榜样。他的作品和他的人品,将永远地活着!……”说到这里,我哽咽,极力抑制,没有掉下泪来。

进来礼堂,我远远地看到了他,他还是那么慈祥。我再忍不住泪水。《苍生》如早出来,或者发表时不删去七万字,我和叶老还会见一面!

 

1978年初开始,一些地方报刊或刊发或转载批判父亲及其作品的文章,在不久后五届全国人大的开幕式上,又被宣布取消代表资格,父亲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为了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父亲立下了“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生活,埋头苦写”的誓言,来到京郊县城小镇,一住就是七年,写出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1987年3月,预示着父亲在文坛上再次崛起的长篇小说《苍生》刊登在《长篇小说》第十三期上。在刊物上发表的时候,为了适应版面,删去了七万字,父亲打算等书出版后,拿着样书再扬眉吐气地去拜访叶圣陶,再去向老人汇报自己的成绩。等拿到样书后,父亲考虑到,叶圣陶这个近百岁的老人拿着一本厚厚的书阅读,一定相当吃力;不如等电视剧拍摄完成,给老人送去录像带观看,会很省力而且轻松。没想到,就在电视剧本正在紧张的改编时,父亲却得到了叶圣陶已经故去消息,阴差阳错地失去了与老人再见一面的机会,这怎能不让父亲心痛不已。

参加完叶圣陶的告别仪式往回走的路上,父亲就打定主意,等心绪稳定下来,一定要好好写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下自己对叶圣陶伟大人格的怀念和缅想之情,寄托自己的一片哀思。只可惜,由于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这篇文章一直未能动笔,它像一笔沉重的债务,压在父亲的心头上。

在叶圣陶逝世五周年前夕的1992年12月6日,父亲心情沉重地开笔起草《怀念叶圣陶》。父亲一边回忆着与叶圣陶的交往,一边起草着文章,一直写到夜深人静

自从1958年叶圣陶看到《喜鹊登枝》,表现出对父亲的厚爱、关心和重视后,一直对父亲进行鼓励、支持和扶植。这种殷殷之情,不仅流露在他给父亲的那些书信里,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中,也都有更为强烈的表示。父亲从心里感激叶圣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发尊敬他。父亲总认为,对一位伟人的最大尊敬,莫过于珍惜他的时间,所以从来不敢轻易打搅叶圣陶。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并不繁,过从亦不太多,但是彼此心心相印、情深意重。几次中断了联系,都是叶圣陶主动地寻找父亲,这让父亲诚惶诚恐,而且始终也没敢答应一起小酌一下的要求。

数十载在文学之路上求索、跋涉,身为记者、编辑、小说作者的父亲,居住在京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几乎跟所有文学界的名流巨匠都接触过,但在父亲的心目中,叶圣陶是一位人格品德最为高尚的贤明!

  

本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