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名家谈日记〉序》
(2017-06-13 09:32:02)
标签:
浩然康健创作杂文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名家谈日记〉序》
几年前,康健带着他的诗歌、散文集《流动的月亮河》叩开了“泥土巢”的大门,要我题写书名,这是他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我翻览集子中的文章与诗,朴素自然如山野里的小花,带着几许泥土的芳香。文如其人,康健言谈举止朴实率真。我欣然应诺,并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时值国庆、中秋佳节假期,我接到了康健的电话,说他与杭世金合著的《名家谈日记》将要付梓,左思右想,唯有请我这个看着他步入文坛的见证人作序最为妥当。这真是佳节闻佳音。我及暮年,身体多病,心力不济,唯希望文坛新人辈出,蓬勃发展。十多年前创建三河市文联,开始我毕生的第二次“文艺绿化”工程,旨意在此。奖掖有为来者,能为他们的成功铺路搭桥,老心所愿。
康健如约送来《名家谈日记》打印稿,厚厚的三百多页。我放下手头的一切写作,除了迎来送往,专心于《名家谈日记》中。我知道现在出书不易,耽误付印事大。
读罢《名家谈日记》,我为康健、杭世金这两位执教之余,从事日记研究取得的成就由衷钦佩。《名家谈日记》收录的四十多位作家、教授、学者的谈日记专访文章和一百余篇名人与日记的趣闻轶事,从时间跨度来讲,最早的专访成稿于十年前,由此看来成书不易。由此亦可见康、杭二位对日记研究的矢志不渝。我常劝导文学青年,认准目标了就要坚持去写。当然写作的成功是有个人才气和能力及机遇等诸多因素,但“坚持”是需要一种精神。仅仅把目标定在名利二字上,往往要中途夭折。因为市场经济下,搞其它经济活动远比写书编书来钱快得多。他们是下决心要“十年磨一剑”填补中国日记研究的空白。这种精神是走出小我为大我,着眼于我们社会文化的繁荣、进步,必然会有种有收,得到社会认可。
说《名家谈日记》填补了中国日记研究的空白,指以前没有这样角度谈论日记的著作行世。但填补空白要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才有意义。我读了《名家谈日记》,认为此书至少有三点可取之处:其一,诸多作家、学者皆情种于日记,说明日记不仅是文学的铺路石,也是治学与做人乃至一切事业的基础;其二,诸多名家现身说法,为指导中小学生写作、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三,我们进入科学发达的信息时代了,记日记这种良好的传统不能丢。这不是“抱残守缺”,越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越需要我们对做过的事情“录以备忘”。不过现在不必用笔,可以用电脑记日记了。
读《名家谈日记》后,我还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么多的作家、学者汇聚在一部书中,坦露胸怀大谈日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进步了,开明了,人们再不用担心因日记而遭厄运了。
日记幸甚,文人幸甚。是为序。
发表于《日记报》2001年第15期、《济南日报》2002年1月6日、《苍生文学》2002年第1期(改题《日记树林添新枝》)。编入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年1月《名家谈日记》(改题《序》)、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高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