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一) 沈仁康 (1)

标签:
浩然沈仁康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一)
沈仁康
(1)
如同绝大多数的作家一样,父亲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作品也是发表在报纸上。
父亲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1300余万字的作品,始终都在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报刊编辑们打着交道,这些报刊中就包括着《中国青年报》。
父亲是《中国青年报》的老作者,按照有关资料的统计,曾在这份报纸上发表过包括小说、散文等在内的7篇作品,时间主要集中在1958年至1962年的5年间,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却与《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沈仁康十分熟悉和要好。
沈仁康生于1933年,比父亲小一岁,江苏省常州市新路村人,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沈仁康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物理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56年调入《中国青年报》任编辑、记者,1961年底又调至广东省作家协会。沈仁康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曾出版过40余部包括小说、诗集在内的著作。
父亲与沈仁康何时相识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有文字记载的,则是在1958年的6月。那时父亲正在北京的《俄文友好报》当编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着文艺创作。
1958年6月28日晚上,父亲应沈仁康之约,开始为《中国青年报》起草一篇小小说。由于父亲那时写大块文章习惯了,而且正酝酿起草一部长篇小说《真金不怕火炼》,也就是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艳阳天》的前身,所以写起短小精悍的文章,感觉很不顺手。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篇小小说没有写成功,因为在父亲发表作品的记载中没有发现它的任何踪迹。
6月30日上午,父亲利用外出办事的机会来到《中国青年报》,与沈仁康仓促地谈了一会儿话。这是有记载的父亲与沈仁康的第一次见面。
那时,父亲住的是《俄文友好报》的宿舍,宿舍与单位在同一个大院里,门卫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外人来访都要进行严格的登记。7月24日傍晚,父亲刚刚端起碗准备吃饭,宿舍楼的传达室打来电话,说是沈仁康来访,父亲立即下楼把他迎了上来。两个人开始了畅谈,越谈越投脾气,越谈越兴奋,很快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两个人都感到没有谈尽兴,于是又同赴酒楼,一面饮酒一面谈话,两个小时又很快过去了,已经到了夜间,酒楼将要关门上板,两个人不得不分手告别。在两个人的畅谈中,父亲曾说到自己因为怕犯错误,时时心怀戒备,害得自己总是很紧张。沈仁康对父亲讲:不要怕犯错误,要防止,犯了,就要正视。经常挨一些小的批判对自己进步是有好处的……父亲从内心里同意沈仁康的这些观点。父亲是很喜欢同行的,从当时的情景来讲,他从沈仁康身上更感到“同行是冤家”这句话是没有道理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