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十一)郭小川(2)

(2017-05-11 10:05:48)
标签:

浩然

郭小川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一)

郭小川

2)

     10月底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父亲登上王府井北大街的中国作家协会大楼,坐到郭小川面前,从他手里接过标志着自己已经被组织被社会认定是“作家”的证书,聆听他的教诲。

父亲坐在中国作协的大楼,手里捧着作协会员证,心中万感交集。从1949年秋季里在蓟县大刀剪营做起文学梦,至今恰恰十年,这十年是漫长的、曲折的,也是坎坷的,自己这样一个农民的后代,一个只有三年半学历的基层干部,终于圆了当作家的美梦,跨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口。然而,此时此刻,父亲那热血沸腾的心里却不只是满足和庆幸,因为长了年龄,有了经历,知道了作家名称的含义和分量。如今迈进了文学的门坎儿,往后的台阶是什么样,又怎样攀登呢

    郭小川送给父亲一本他新出版的诗集,随即语重心长地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诸多方面的优越条件,文学青年出版一本或几本书并不难,而写出一本既被今天的读者喜爱,又能使以后的读者也承认而流传下去的作品,那是非常不易的。你正年轻,一棵文学小苗刚出土,还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成材,还没到结出硕果的时期,往后的路途还长得很,还会遇到种种磨难,才有可能成熟起来。也有可能,到此就完结了,当一辈子作家队伍里的大路货。究竟是哪一个结果,这要看你怎么走。我希望你能有大抱负、大气魄,创作出大作品将来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作家……”

这些出自肺腑的语言,句句铭记在父亲的心头;这些话就是日后奋进的方向,父亲决心在这条无悔的路上默默地、勇敢地走下去。从学习锻炼的实践中父亲认识到,一个艺术求索者的勇敢,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退缩20年后,父亲遭受到打击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最终从跌倒的地方又顽强的重新站立了起来

父亲经过郭小川的介绍,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而此后不久的11月底,郭小川却被迫在作协十二级以上党员干部会上作了一次检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55年,我国文艺界开展文艺思想大讨论,丁玲、陈企霞在大讨论中畅所欲言,大胆陈述个人观点,结果被错误地定为“丁、陈反党集团”。作为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的郭小川在作协机关工作实践,深感文艺界历史上有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也发现丁玲和陈企霞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当年说的那么严重。他冷静、理智地思考这些问题,认为必须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慎重处理丁、陈二人的问题。没想到,1959庐山会议后,作协党组竟郭小川同彭德怀挂上钩,使他遭受到重点批判。他的罪名是:在复查“丁、陈反党集团”中“经不起考验”,“形势发生变化时,由摇摆不定走向右倾”。郭小川终因有口难辩,而被迫作出检查其实,被迫作出检查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当若干年后,父亲因政治上的原因,陷入人生低谷时,不是也违背自己的心愿,被迫作出过检查吗?人在屋檐下,又怎能、怎敢不低头呢?这也许算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吧?

19617的一天,郭小川邀请父亲有时间时到中国作协来同他聊聊天14日上午9父亲来到郭小川在中国作协大楼内的办公室,两个人一直聊到中午。郭小川那天讲的许多话,父亲都感到十分宝贵,尤其是谈到一个作家观察和抓生活要用艺术家的眼睛和手。郭小川那天还对父亲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杰出的作家,一个杰出的作家出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句话,也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年的828日,父亲调到《红旗》杂志社文艺组任编辑。第二天下午,父亲就到作协看望郭小川,两个人又在晚上一同到诗人张志民家做客。那天在张志民家坐了近三个小时,郭小川和张志民都是诗人,主要的话题都是诗。小川对许多现代诗人都作了一番分析,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他和志民一样,主张父亲多写。他说一个艺术家每天都要写,每天都要想。他特别欣赏王汶石的短篇小说。那天晚上的谈话,父亲很多启发

96日傍晚,父亲又与《红旗》杂志的领导吴介茗、徐荇结伴到郭小川家里做客,一直聊到晚间九时多才离开。吴介茗和小川是老同志,这一晚,他们谈了许多对父亲有启发的话

196210月,郭小川到《人民日报》当了一名特约记者,此后几年,他北上南下,大大开阔了视野,处处感受到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这些都使他激情满怀,创作热情高涨,创作发表了大量优秀通讯、诗歌散文在写作生涯进入一个辉煌时期。父亲在这一时期除了写作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之外,还创作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人也从《红旗》杂志社调入北京文联,当了专业作家。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