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早期通讯之《受群众爱戴的模范民校教师赵逸民》
(2017-05-07 09:55:59)
标签:
浩然通讯河北日报赵逸民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早期通讯之
《受群众爱戴的模范民校教师赵逸民》
我来到深县南庄村民校教师赵逸民家门口,走进院子,静悄悄的。三间东房,南间五头黄牛正在吃料,中间放着饲草和农具;北间挂着门帘,却没有人。我正待往回走,迎面走来一个头发斑白的老汉。他放下粪筐,一面往屋里让我,一面告诉我,他就是民校教师赵逸民,也是农业社的饲养员。
我开口一问民校的事,他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
从他嘴里使我知道,这村办民校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个民校,在早曾连着办连着垮台,谁也不愿再伸手了。一九五三年冬天,村支部书记李广修动员赵逸民办。他说:“办民校是好事,建设国家,就得提高文化,让我这念两冬书的人教学生,不成了笑话吗?”支部书记说:“不论文化程度高低,能力大小,新社会的人,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只要你肯努力,有决心,就能办好。”
终于,赵逸民高兴地答应了。
工作一开始,赵逸民就在党员刘文亭和团支部书记李延坤的帮助下,修理了民校的房子。房子修好了,没有学生怎么办呢,党、团支部帮助他动员党员、团员带头报名;赵逸民也到东邻西舍去劝说动员,不久就有了二十多名学员。民校开学了。
不要看赵逸民的文化水平低,讲课可满认真,他每天黑夜,坐在炕上,戴上花镜,把第二天要讲的课一句句地准备好。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明白的话,记下来,第二天问别人。从来也不马虎。过去,都是学生到校等老师,他总是先到民校,把灯罩擦净、点好,等学生。后来,他为了方便,就搬到教室前的一个小土屋住了。他这样热心教大家,人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地说:“人家这大年纪了,不怕吃苦,咱这年轻人也要努力学习。”这样到了年底,民校增加到四十七名学员,学员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就这样在第二年春天,他被评为全区的模范民校教师。
一九五四年赵逸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社领导上同意,他主动把民校转为社办学,坚持了常年学习。可是日子不多,学生渐渐地少起来了,许多过去积极学习的,也不经常上课了。赵逸民耐心找根源,经过找干部了解,找学生谈,才闹清了,学员们入社成了集体有组织的农民了,再按过去一揽子教的老办法不行了。于是他找党支部和学生座谈解决办法,根据大家的意见,改成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编成学习组,学习组内再根据不同程度,不同工作性质,划分若干小组。一个队还设两个辅导教员。辅导教员和民校教员集体备课。不能参加当晚学习的学员,第二天由辅导教员补课。对个别人,如出车的、搞副业的社员,采取了“小先生单人包教”的办法。主要社干部晚上要开会,研究工作,就成立了一个“早晨学习小组”由赵逸民来教。
这个民校,就是这样不断改进和提高着,整整坚持了三年。他们从光教识字,增加了政治课,根据社员需要,今年又增加了算术课。这个民校出现了许多学习模范和模范干部,受到县区的表扬和奖励。
赵逸民的文化程度既然这样低,怎能把学员教好呢?在我访问他之前,脑子里就划着这样一个问号。当我一进门,就找到一半答案,他的屋子里,除了草料口袋和一盏提灯以外,满墙写的粉笔字,在窗台、桌子上放满了书报。赵逸民是个肯刻苦学习的人。开头,他有个大困难,就是会认不会写,尤其不会在黑板上写。他除了利用讲课,把书文抄在小本子上,借着练字外,放了学,他便用粉笔在自己的墙壁上划,一遍又一遍,到一个字写准确了为止。他更重视学习政治理论,他对我说:“教师是教育别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己还不清楚,怎么教别人?”四年来他看了不少的政治理论书籍。
赵逸民为办好民校一贯积极负责的精神,受到全体社员的爱戴。全村不论是谁,都叫他“赵老师”。冬天他没门帘子,挂个草帘子,学员们便偷偷地凑钱,给他买了一个白布门帘。他的老伴死后,针线活没人做,女学员们就自动帮忙。常常是棉衣一脱下来,就有人给他拆洗一新了。
今年,这个民校得了全县的模范奖旗,赵逸民也被评选为全县的模范民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