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五)杨啸(3)未完待续

(2017-02-22 09:02:40)
标签:

浩然

杨啸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五)

杨啸

3)

在那个时候,以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父亲与杨啸写出新作品,都要先寄给对方征询意见,相互探讨。无论是征询者,还是被征询者,都是认真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绝不包含一点敷衍的成分。这些新作品,有的是在报刊上刚载出来的,有的则是尚未发表的手稿。他们对这些新作的看法,除了有机会面谈交换意见外,很多都是在信件中表述出来的。诸如,父亲在看过杨啸《春》的手稿后,在复信中除了肯定它的优点外,还指出:“这篇东西的中心思想不够突出,这种思想是作家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里人物形象的塑造,企图告诉读者什么?也就是说,读者读过它之后,会得到哪些强力感染?其次,对事件安排和情节的选择也缺乏推敲,上庙会遇事,尤其拖拉机耕地那一场,显得陈旧、落套。而最主要的缺点,是人物的精神活动太少了。”杨啸在看过父亲《蜜月》的手稿后,在信中谈了自己的看法:“小伙子画画的细节似乎未交待清楚,他画的是船呢,还是画的河呢,他画了回去做什么用,如果是为造船,恐怕像写生似的画回去是不行的。”《蜜月》修改发表后,杨啸又在信中谈了自己的感受:“发表稿与原稿比生色不少,要完美得多了……对妈妈把男主人公锁在屋里的情节不够新颖,两个主人公虽然也很活,也很可爱但不如《并蒂莲》、《朝霞红似火》,不如那两篇更耐人寻味。”针对父亲的《姑娘和铁匠》,杨啸认为:“人物性格有的刻画还嫌不足,比较明显的表现铁匠作为一个重要人物而他给人的印象却不甚鲜明。”对电影剧本《老支*书高松山》的初稿,杨啸认为“有些人物的性格还不够鲜明,有些地方没有充分展开,整体看来还比较粗。”不仅是已经完成的作品,就是一些创作构想也在他们相互探讨的范围之内。1970年底,父亲准备创作长篇人物传记《王国福》,杨啸得知创作构想后,详详细细给父亲写了五大条建议。当《王国福》写出了全部大纲和一部分初稿后,《人民*日报》发文,不允许写真人真事,父亲便打算将其与以前草拟出的《金光大道》第一部合并。对父亲的设想,杨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王国福》与《金光大道》合并,认为不合并为好,《王国福》已经搭起架子,也写出了前一部分,《金光大道》也同样,合并,则需要打乱后重新结构。如果将名字更换,增加些虚构情节,则可事半功倍。”1971年底,父亲收到杨啸寄来的小说《红雨》的故事提纲,欣喜之余,立即复信,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样的实例是很多的,不胜枚举。

无论是对方创作的手稿还是已经发表的作品,他们阅览起来都十分的认真,甚至比校改自己的作品还要仔细。他们不仅相互了解对方的人,也十分了解对方的作品。1965年7月,父亲将《艳阳天》第二卷的校样寄给杨啸,征询他的印象和意见。杨啸阅读后立即写来信。他在信中除了真诚的赞扬和热的鼓励外,还详细谈到几点意见,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在一卷中提到,在马立本当会计之前,韩小乐是会计,那么,在二卷中,撤了马立本,让韩小乐接会计时,韩小乐是否会对会计工作那样外行?(连算盘也不会打。)”这是一处包括编辑在内几十个看过稿子的人都未曾发现的纰*漏。父亲收到杨啸的反馈后,很快给他回了信,在信中除了“夸奖”他“你对文学、对生活有独到的、高明的见解,对我的,还得加上个字。”同时也“责怪”他,为了堵塞那个纰漏“你给我掠走了整整半个工作日。”

父亲1963年3月号的《河北文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动听的笛声》的文章。这父亲为杨啸第一部小说集《笛声》所写的评介文章,父亲五十年写作生涯中众多此类作品中的第一篇,而且是主动提出写的。在这篇文章中,父亲对杨啸以往的创作做了一个小结式的概括,对小说集中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成功之处做了具体的肯定,同时,也用相当的篇幅指出其中的不足,而且是那样的直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同样是作家的好友所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做评介,实事求是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对其创作及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可以用各种方式在私下交换意见。在这种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应当多说长处,少说短处;多写成功,少些失误。即便在私下交换意见,对不足之处也应婉转道出,点到为止父亲在这篇文章中对杨啸的不足之处却写得直截了当,许多人,特别是很多现在的人恐怕是难以理解的。

纵览父亲与杨啸时间跨度近50年的往来信件,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谈论到文学创作,也涉及到思想意识,而且涵盖到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这些信件,给人的感触应当是:这些信中所谈所有问题,都是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没有任何拐弯抹角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父亲与杨啸的往来信件中,有多涉及到那篇《动听的笛声》。杨啸得知父亲要写这篇评文章的意图后,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多指出些缺点,尤其是能够给我想出点解决的办法,是我当前迫切需要的。”这绝不是虚假的客气,而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意。父亲先后4次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大的修改,仍不能使自己很满意。他告诉杨啸:“稿子没有写好,花去的时间倒不少,真苦呀。这是我在这方面特别低能的表现。如果它在发表之后,直接或间接对你有一些帮助的话,那将是我最高兴的事,受了些苦,花了些时间,也是值得的了。”“对于你的作品,是偏爱的,越这样,反而越觉得它们缺点很多。所以,文内好话说的不多。”“花的时间不少,退堂鼓一个劲儿打,可是一想到你,就咬牙。不管怎么样吧,我做了我想做你需要我做,而我又能够做的事情,总还是值得高兴的。”

其实,那篇《动听的笛声》,只不过是父亲与杨啸之间书来信往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其中有关文学创作方面内容的一次汇集和公开。

父亲在与杨啸的长期交往中,不仅关心着他的文学创作,也关心着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常嘱咐于他。1962年杨啸结婚,父亲在给他的贺信中写道:“今天是廿四日,是你的喜日后第一天,特意写信,为你们祝贺。希望你们‘五一’节来京度‘蜜月’,好吗?‘娶了媳妇就是大汉子’了,对自己应当有更高的要求了。……家庭生活处理要得法。这样,它会成为你力量河流的一支小泉;否则,却是一条泄水沟。你要当个好丈夫,而她,我相信她会是个好妻子,两好并一好,你们生活是幸福的。……”文*化大革命前夕,稿费一再降低,父亲在信中叮嘱杨啸“希望以后过日子手头紧一点,千万不可再挂上个生活负担的包袱。”一次得知杨啸的一些财物被窃后,马上写信劝慰,并询问是否需要寄去过冬的衣物或其他物品。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