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五)杨啸(2)

(2017-02-18 09:45:06)
标签:

浩然

杨啸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五)

杨啸

2)

除了祝贺外,父亲还对杨啸在生活、工作及创作上做了一番叮嘱,希望能给他一些参考:

 

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革命者的生活道路,不会是平坦无阻的。尤其,对我们这些易于幻想的青年人来说,事实跟我们想的距离总是很远。我比你早一些投入这条道路,所以认识的多一些,告诉你,愿意你做一番精神准备,决不是吓唬你。你除了准备承受幸福、欢乐,也要准备承受碰壁、摔跤、受罪,甚至于打击和委屈。只要你有了思想准备,而真的碰到时,又能正确和冷静的处理,这些就不会损害你,而对你有利。

到一个新的岗位,先不要忙着写什么东西。要先熟悉工作,熟悉情况——这些对你的创作也是有利的、必要的——不要一开始就留给周围的人一些不必要的印象,影响今后的活动。在工作中,除了团结群众,更要靠近党的组织,靠近本地的同志。这句话,虽是老生常谈,应用起来很不易。但是,对于自己还不了解和一般接触到的人,不要轻易把全部心腹都倾给别人。这是相当危险的——反击运动开展起来之后,我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我吃了这一般人的苦头,因无原则同一般人交往,受到指责。

我说了上述这些话,决不是不相信你。你是个朴素而真诚的小伙子,你会比我生活的好。这些都当你生活中的参考。

 

杨啸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扎下了根子。

1958年7月下旬,杨啸第一次从内蒙古回河北老家探亲。他原本打算路过北京时来看望父亲,由于在丰台换车且时间仓促,只得改为返回时再去。8月10日,杨啸第一次踏入父亲在北京的家门,第一次和我的母亲及三个兄姐见面,第一次住在家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专程来京,还是途经,他则经常在家里住宿,与父亲谈天,探讨文学。杨啸这次本想看看父亲,住一夜,第二天就回内蒙。没想到,一场暴雨山洪冲毁了杨啸回返时的一段铁路,把他阻隔在北京父亲得知消息后安慰说:“不用着急,多会儿路通了再回去。这样也好,在这里多住几天,咱们可以尽兴地多聊聊!”就这样,杨啸在家里住了一杨啸曾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记述了他当时的一些情景:从内蒙古回故乡探亲返回途中,在北京停留,到《俄文友好报》社看望浩然兄。浩然兄热情地挽留我在他家里住下,盘桓数日。每当他下班之后,我们俩便相对而坐,倾心畅谈;有时则外出散步,边走边谈。谈生活,谈创作,谈读书,谈各自的写作计划……常常是谈至深夜,话犹未尽。”这种“倾心畅谈话犹未尽”的感觉,不仅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即便到了中年、老年也是如此。多年来,只要杨啸到北京,必定要想方设法父亲会上一面很多时候住在家里促膝长谈我们几个子女们在少年儿童时期,虽然对他们谈论的许多事情都不太明白,却很喜欢静静地在一旁听他们说话,常常是听着他们的谈话进入梦乡,又在他们的谈话声中醒来,也不知他们是彻夜未眠,还是在清晨又开始了头天夜间没有谈完的话题。

8月16日中午,杨啸乘火车返回内蒙。杨啸虽然人走了,但他的朴素、真诚、热情、可亲,给一家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仅使父亲舍不得他走,就连母亲及其儿女们也是如此。这朝夕相处周,使父亲与杨啸之间的感情和友情,更加深了一步

杨啸与父亲有着深厚的情谊,在日后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中,也与我们这些子女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们的心目中,杨啸始终是个乐观、豁达、开朗的人,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即便是在谈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也是笑呵呵的,仿佛在叙述与己无关而又引人发笑的逸闻趣事。对于我们几个子女来说“杨叔叔”是杨啸的专用名词;父亲在对我们谈话或写信时凡涉及到杨啸,也必定用“你杨叔叔”而极少使用“你杨啸叔叔”这样的词。尽管与父亲有联系的杨姓“叔叔”不少,但我们却从未因此产生过混淆。几十年来,们接听过无数杨啸打来的电话,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是你杨叔叔”,到如今只有一点改变,就是从当初的“我是你杨叔叔”简化为“我是杨叔”。

父亲与杨啸,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内蒙,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只能靠鸿雁传书,尺素传情。

杨啸性格开朗,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也许就因为这样的一颗“童心”,他才写出那些不仅少年儿童喜爱,同时受到成人赞许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这颗“童心”,也使父亲对这位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挚友更多了一份牵挂和惦念。这在父亲致杨啸的那些书信有着充分的体现父亲虽然只比杨啸4岁,但投入社会生活的时间早许多,又从事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和新闻记者工作,因而经历的事情要多一些。父亲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守着“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信念,不仅自己常年深入基层,也希望杨啸能为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而经常不断地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这在那些信件中是显而易见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每当得到杨啸深入到农村或牧区生活、工作的消息,父亲便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希望他更多的熟悉生活,更多的汲取养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父亲与杨啸的往来信函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之间用纸笔的倾心交谈,能够看到挚友间的思念、友爱和深透的理解,能够看到相互间的无私帮助与支持,能够看到真情与真诚。他们之中任何一人取得点滴成绩和进步,都会引发对方的喜悦,而表示由衷的祝贺和肯定;任何一人遭受暂时困难和挫折,都会引起对方的忧虑,而发自内心地给予勉励和支持。

1959年1月21日,父亲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读了杨啸昨天寄来的作品。最近他比较活跃,连续发表几篇东西,写的也很有气息。朋友的成就,哪怕一滴一点,对我都是鼓舞和鞭策。抽时间写信给他,提些意见。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