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多情岁月〉序》
(2017-02-13 11:26:59)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潘嘉章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多情岁月〉序》
八十年代初,为酝酿写一部新时期的长篇小说,我到廊坊地区走访,就听人介绍,大厂回族自治县有一位小说作者潘嘉章,从六十年代就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直至九十年代我在三河搞起“文艺绿化工程”,才跟潘嘉章结识,并且你来我往地交流多了起来。
嘉章为人老实厚道,又是个大忙人。不论他担任宣传部副部长,还兼任文联主席,还是调到县里的广播电视局做领导工作,常常被派去搞“中心任务”,他都没有忘记做“文学的梦”。他太爱文学创作事业了。从小伙子的时候就爱,一直爱了几十年。每日他得忙“正业”的工作,除了工作之外,他不是读书就是执笔,甚至连吃饭的时间在心里都掂量他的故事和人物,琢磨他的描写和词句。
我在三河创办《苍生文学》,嘉章寄来的却不是儿童文学,而是表现成年人的故事和人物。问他为何放弃轻车熟路不走?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已经离开了教育战线,离开了孩子,只可告别儿童文学。我必须写熟悉的和能够熟悉的东西。”
最近两年,潘嘉章好似有些沉寂,实际上他在埋下头去,辛勤地笔耕劳作。年末岁尾之际,他忙匆匆地来到泥土巢,把一包打印整齐的稿件放在我的面前。
潘嘉章要出版他的选集,要向家乡父老和文艺界的朋友们展示他的劳动收获了。
这本《多情岁月》收入他的六个中篇小说新作,三篇是历史题材,三篇是现实题材。不论写历史的内容,还是写当今的内容,篇篇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现实的,作者就是生活在现实之中,只要深入体会,新鲜的素材自会汲取;历史的,也不过是本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那段发生过的事情,嘉章虽没有亲身体验,但有刻骨铭心体验的、至今还健在活着的人还有不少,他可以通过“访问”这样的间接方式去体验。嘉章坚信创作素材的唯一源泉是生活,所以,他认真地跟有实践经历的人们去“间接”体验,就获得所要写的材料。
嘉章在艺术方面也一直崇尚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他写小说就是说故事给别人听。没有故事情节的着意编排,小说就写不出来。因而他的小说都写得有头有尾、有前因有后果,环环相扣。所以很投群众的脾气、爱好和欣赏习惯。但是小说的情节发展得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变化;而人物的性格发展有它的特定的根据,根据必须合情合理,符合它的规律。否则硬往作者编排好的故事上拧,就会造成生硬、不合理,让人读了感到虚假不可信。潘嘉章的小说有没有这种毛病呢?提出来仅供参考。
发表于:《苍生文学》1998年第2期。编入远方出版社1997年12月《多情岁月》(改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