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灯下漫笔〉序》

(2017-02-06 09:53:01)
标签:

浩然

创作

杂文

林馨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灯下漫笔

  

近些年来,尽管文学事业受到商品经济大潮无情地冲击,使之令人惋惜地落入低谷,但是在京郊和冀东农村里,仍有执著的追求者,奋斗在业余写作的跑道上,取得亮眼的成绩。

北京顺义杨镇一中的教师林馨同志,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林馨是中学高级教师,连续多年教高三的学生。他敬业、乐业,在教书育人方面颇有成绩。在顺义区教学大奖赛中,他取得中学语文教师第一名。他教的学生里,有八十多人次在县以上作文大奖赛中获奖。仅在一九九六年二十七个省市中学生参加的命题作文大赛中,全北京市共决出全国一等奖八名,其中就有林馨指导的三名学生。在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他还坚持业余写作。每天晚上正业完毕的十点钟以后,才开始他的“业余”活动,或读书或执笔,直到午夜时分。勤奋刻苦是他取得成绩的保证。

林馨所钟情的写作形式,更是郊区业余作者别树一帜的:一门心思专攻杂评、杂感的杂文。在我所接触的业余作者中间,如林馨这样专攻精短杂文写作的人极少,而写出成绩,尤其得到社会重视的作家更为鲜见。林馨专事杂文的写作,从一九九○年开始已经发表了二百多篇。《北京日报》,特别是专给农民编发的《京郊日报》上,隔些日子就有一篇或署名“凌霄”,或署名“苏辛”的杂评、杂感刊发出来,已经在社会上引起读者注意,并且产生了影响。

林馨把杂文写作视为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关注社会状况和世人心态。他通过接触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听取他们的要求与呼声;再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扩大信息量,了解时事动向。由此他随时掌握着大众的所思所想,和他们的喜好与厌恶、忧虑与期盼的情形,从而获得杂文的命题。

林馨具有相当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又勤学好思,笔下的杂评、杂感不乏捕捉新闻的敏捷,更有传统杂文的尖锐力度,尤其对这种写作形式应用于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林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良习俗和不好的风气,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但是写起文章来绝不是单纯地讽刺挖苦,更不是声色俱厉地“打棍子”和“扣帽子”,而是关切地指出病情严重与危害,和颜悦色地讲述他的心得体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予指引和开导。奉献一片爱心、谆谆善诱,是林馨杂文的显著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林馨的杂评杂议绝非无病呻吟,高谈阔论,而是不仅篇篇密切联系实际,议论中肯又有相当深度,而且精心构思,语言简练,富有激情。每篇一事一论,几百字就把一个新问题从提出到阐述明白,读来生动有趣;文章虽短,留在读者心里却感到沉甸甸分量。

林馨曾于一九九六年酷暑之际写信给我,表示要“改弦更张”,将杂感杂评收束,今后专攻小说散文,征求我的意见。我告诉他:小说、散文可以练习写,但杂评、杂感不该放弃,写多写好了,也可以自成一家,而我们的文艺创作事业很需要杂文作家。此后,他果然坚持写下来。如今林馨精选百余篇短小的杂评杂感结集出版,实在是可喜可贺的事。

 

                          一九九七年十月四日泥土巢

全文完


《中国人事报》1998年5月22日、《苍生文学》1998年第2期(改题《林馨的文艺随笔》)。编入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灯下漫笔》(改题《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