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春歌集〉编选琐忆》(4)
(2017-01-16 10:11:53)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春歌集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春歌集〉编选琐忆》
(4)
写短篇小说具有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点,这就要求写作者首先占有现实社会生活的素材,如同做饭先要有米一样。
我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今也还常常碰上它。有时候,下笔之前,我觉着自己像个胖汉,“满肚子都是生活材料”;一铺上稿纸,立刻又变成了瘪三,浑身空空,没什么可写。我给自己开了个药方,认为自己那一段在“生活”中呆的时间短。于是,我就下去了。到农村之后,我凭着自己的习惯和经验,还是能够跟群众打成一片的;有时候旁的同志可能听不到的一些事情,农民们都会对我说。可惜我却“熟视无睹”,呆得越久,对村里的情况越熟,越看不到可写的东西。我又怪这个地方不理想,特别选择先进的单位去生活、劳动。没来之前它的名声对我就已经“如雷贯耳”,引得我想入非非。现在来到了,从时间和形式上看又“深入”进去了,呆了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可是坐下来一想,仍旧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有可以构成小说的事件和人物。
我为这种现象苦恼着,有时候,又出现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突然解决。这就越发使我陷入盲目的状态之中。《车轮飞转》的素材是一九六○年夏天在山东省昌乐县高崖水库采访获得的。当时我把这个主人公的模范事迹写成了小说。写他在水库工地上刻苦钻研,为公家做好事;先给自己修车,又给别人修车;修配组成立后,他千方百计地解决原料不足的困难,等等,主要情节都类似定稿后的这一篇。写完看了一遍,它像一篇先进人物的介绍材料,是一串相雷同的事件的堆砌,自己也觉着没有味道、不受感动。半年之后,我从废稿堆里把这篇东西翻出来,从头到尾一看,那些堆砌的事件,件件都闪起上次写作时没有过的光芒;看完之后,我非常激动,一口气又重写了一遍。这次写时,我自己很激动,直到现在看它,心里还是热的。如果当时问我,致使原来稿子归于失败的问题,在重写时,到底是什么因素起了决定作用,使它获得纠正和解决的,我一定回答不上来。
这一年的下半年我被调到一个理论杂志工作,除了编辑稿件,还经常到我的“生活基地”走走。有一位基层干部的爱人,是我七、八年前就认识的,经常吃她做熟的饭,睡她烧热的炕,听她讲述村里边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说对她是很了解的。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她就是一个可以写进小说的英雄人物。有一回,我们刊物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要发表一篇号召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文章。编辑部的同志们首先学习和讨论了这方面的理论,我这个搞文艺的人也不例外。在讨论时,我们除了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伟大意义,还认识到干部家属的思想觉悟高低对干部的思想革命化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每一个优秀的基层干部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于密切联系群众、得到群众支持和帮助的结果,这些群众里边就有他们的家属。这时候,我又一次下乡,又一次吃那位大嫂做的饭、睡那位大嫂烧的炕,大嫂还是原来那位大嫂,因为我站在一种新的认识高度来看这位大嫂了,她的许多平凡小事在我眼前放起光芒,她的形象在我心里高大起来。联想起她的许多往事,还有另外一些干部家属的事情,使我激动不已。回到家里之后,几乎只花一夜的时间就草出了短篇小说《彩霞》。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之所以身在社会生活之中却看不到可写的生活材料,关键在于认识生活的能力低。大嫂还是那个大嫂,过去遇到她的先进事迹很可能比这一次见到的更生动,因为认识不到它们的本质意义,就成了视而不见,任凭其流逝过去;这一次作者因提高了理论水平而提高了认识,才把应当捕捉的生活素材捕捉到手里,平凡无奇的大嫂就变成了“彩霞”。联系解决《车轮飞转》的问题,原因一样: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是“认识”这个关键发挥作用的结果。一九六○年我起草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国正处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我本身对形势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而对那种形势造就的英雄人物就不能作本质的理解,也就不能把他的刻苦钻研、一心为公这些行动跟国家的命运、社会主义前途联系在一起来看。材料在我的心里没有活起来。从高崖回到北京之后,正赶上举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暂时困难、夺取革命胜利的指示。这时我的认识提高了,进一步看清了光明的前途,也更理解了当时社员和基层干部所做的各种事情的意义。我在重新处理生活素材的时候,它们在我心里闪光发亮地活起来,写出之后,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提高了。
写了《彩霞》之后几天,又写了《妻子》,使我进一步觉悟。一个写作者,必须到生活中去,并不是说身在生活之中,创作素材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而有之;没有相应的认识生活的能力,沸腾、闪光的创作素材撞到身上,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我坚信一个写作者的认识生活的能力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当然表现生活的能力也很重要。但是,没有“认识”就没有“表现”的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