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三十章(8)
(2016-04-23 20:16:24)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三十章(8)
父亲对我的点滴成长进步都会感到极大的欣慰,甚至会作为“重大事件”写在他的日记中。其中有两条这样的记载:
1967年8月12日
晚上回来,妻子告诉我,她给小秋川念连环画《齐建光》(河北省某县一毛选学习积极分子的家史),念到齐建光老大娘卖女儿的悲惨段落,发现小秋川落泪了。
小小的孩子不仅有这样的理解能力,还有这样的同情心,使我大为惊讶。这孩子聪明,感情丰富,很有艺术的天资。
1971年3月16日
秋川从十二日开始看“字书”(过去只是看小人书的图),他第一本看的是我写的《一本小字典》,第二本也是我写的《红林和半斤芝麻》。
我不但身体瘦弱,还生性胆小,好在乖巧听话,也很受人喜爱,尤其是父亲,一有机会总会逗我玩玩。在我将满一岁的一个雨天,父亲下班回家,穿着雨衣就走进屋里,想跟我开个玩笑。父亲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竟把在床上正玩得高兴的我吓得失魂落魄般地大哭大叫。父亲既懊悔又忧虑,后悔不该开这样的玩笑,把孩子吓成这个样子;担忧这个如此胆量的孩子长大后可怎么生活呢!父亲把担忧深藏在心中,而对我给予了更多的疼爱。胆小的我有时候又会闹出些“胆大”的事,让父亲为我担惊受怕:不满6岁的我,偷偷跟刚满11岁的蓝天跑到郊外的河里捞鱼虫,父亲得知消息吓了个不亦乐乎。
在父母、兄姐的百般呵护下,我一天天的长大,身体也逐渐的壮实起来,唯独在胆量上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夜,父亲带着我和春水下乡,住在了通县。地震时,我们被父亲唤醒,跑到院子里。在天摇地动之际,春水不声不响地站在父亲身边,而我却紧紧地贴在父亲的身上,紧紧地抓着他的胳膊,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到安全,才能够站住。天亮后,我们回到城里,接着又被接到父亲的机关。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整整一天几乎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寸步,两只手只有抓住父亲身体的某个部位,哪怕仅仅是一个衣角,才能获得安全感。看着一言不发、双目呆滞、面孔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的我,父亲不由得想起与我同样年龄的那个他——也是十四岁,担任着儿童团长。为了把公粮按期运送给解放军大部队,担负起“押运员”的职责,带领着由三十多个驴驮组成的运输队,往二百里外的密云县石匣镇行进。一路上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雷,闯过几次的“枪林弹雨”。……当时如果胆子也是这样小,能够胜利地完成革命任务吗?父亲在对我感到怜悯的同时,也产生出更大的忧愁,心中不由发出一声感叹:唉,我这个胆小的儿子,长大了可怎么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啊?
可以说,父亲的心随时为我而悬着,一直紧紧地追随在我的左右。
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外出“远行”,是在上大学以后,到近三百公里外的石家庄的法院实习。在我实习的三个月中,父亲的心肯定是不会平静的。他除了督促兄姐们经常给我写信外,更是不断来信对我叮嘱:“工作上注意‘安全’,生活上注意‘卫生’。经常给家里写信,免得你妈妈惦念。因为这次是你平生第一次离开我们而远行,她会比我更不放心。”“注意健康和安全。能买到好吃的东西就买着吃。”在我生日那一天,父亲还特意写信祝贺:“今天是你的生日,临睡觉前,你妈说:这是你第一次不在我们身边过生日,应该给你煮鸡蛋吃。鸡蛋煮了也没办法给你送到手里,写封信,向你祝贺吧!”
也就在我实习的时候,学校里有关毕业分配的“谣言”四起,据说许多北京生将要分配到外地工作。我在有意无意中把这样的消息告诉了母亲,舍不得我“远行”的母亲,自然把“压力”转给了父亲。父亲很担心我的情绪会受到影响,立刻写来信开导我,讲明自己的观点,让我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父亲说:“你妈总叨念你。催促我为你明年分配问题‘走后门’。你知道,我的后门本不多,尤其不会走,估计不会于你有什么帮助。我基本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况且,男儿志在四方,到偏僻、缺人材的地方闯练闯练,未必不是大好事!先别考虑这事,安心工作和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