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三十章(6)
(2016-04-15 11:01:47)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三十章(6)
两个月后,春水插队来到通县北马庄村。春水走的那天,父亲没有回京去给她送行,只是写了一封信,并附去一首特意写给她的诗:
春水:
昨天是你走上社会,走向生活的日子,因我参加县群英会的筹备工作,未能回京送行,总有点遗憾。独坐桌头,思念你已经到达陌生的北马庄,便联诗一首,抄另纸,请你留念。
气候骤然变冷,估计你未带挡寒棉衣,很惦念。可否借一件穿?
我拟“五一”后回京,可能到通县,但不打算看望你。那时可约你到通一会。
有空给我写个短信来,谈谈你的情况,以便放心。
祝好!
送春水下乡务农
春水年十九,
落户下农村,
莫讶名家女,
人新道路新。
母长柴门里,
父亦是农民,
走遍南与北,
未忘乡土亲。
爱女情切切,
不叩幸福门,
幸福本无种,
当赐有志人。
东苑沃土阔,
纯真才生根;
运河风雨多,
千撼始成林:
1980年,父亲为了“深入农村,埋头苦写”,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在春水的陪伴下,“隐居”通州小镇。暑去寒至,春往秋来,周而复始,父女两人夏天赶着蚊蝇,冬天守着炉火,相依相伴整整度过了7年的艰苦岁月,父亲写出了包括4个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在内的250多万字的新作品,春水也在这段时光里为人妻、为人母。在那些年里,春水在一所中学当教师,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父亲为了减轻春水的生活压力与负担,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做一些家务。一天,父亲出门去打电话,正巧遇上卖贮存大白菜,就独自一人,把3百斤白菜运上楼,累得汗水湿透了衣服。在冬季,春水下班回到家时,父亲总会在炉火上已熬好一锅香喷喷的棒渣粥等着她。
父亲对子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考虑的很多很细。1981年7月,父亲应邀参加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大连大长山岛举办的“黄海笔会”。父亲考虑到春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婚后受家庭和工作的拖累,外出游玩的时间肯定会大大的减少,而到大长山岛游览的机会,此生可能只有这一次。征询过春水的意见后,父亲连续写来几封信,说明从北京到大连的所有“程序”,详细到每天有几个航班,几点起飞,几点降落,如何购买机票,怎样到达机场,行前如何确认,需要带什么物品,到达后若干个可以联系的人员等等,连通知飞机航班的电报稿全都拟好。尽管机票的价格昂贵,一张票要40多元,几近父亲当时半个月的工资,为了使春水减少旅途之苦,父亲极力主张她乘机前往。如果说,在一生中父亲对用于自身的花销还有所算计的话,但对用在子女身上的费用则几乎从无过多的考虑,毫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