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三章(2)
(2015-11-30 09:55:07)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三章(2)
父亲如此看重儿童文学的创作,分析起来,应当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父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参加革命进城工作后,也没有真正脱离过农村。父亲有许多的农民朋友,父亲爱他们,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与这些农民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熟悉了他们的后代,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许多这样的农民后代都是父亲从他们呱呱坠地开始,一直眼看着他们逐渐的长大成人。
在对那些农民后代的关注和关心中,父亲觉察到他们非常渴望知识,渴望读书,但是适宜他们的读物却很匮乏。父亲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使他深受触动并长久的留在了记忆中。
两年以后,当父亲再次来到那个小山村,再次见到房东的小女儿,才知道她尽管托了许多外地的亲友帮助,仍没有购买到那本书;公社、大队都没有图书馆,县文化馆虽然有书,但那里只对一些特定的人群开放,即使有她喜欢的书,也同样没法借到。
遭受到房东小女儿类似情况的农家后代,父亲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遇见过很多。这些情形使父亲生出许多感受:反映少年儿童生活和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籍本来就不是很多,由于印刷、发行等等环节上的问题,能送达到农村儿童手中的则更是少得可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毕竟还能享受到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城市里的书店、图书馆和少年宫等等设施,而农村的孩子们,在精神食粮方面则经常处于饿肚皮的状态。
孩子们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需要大量反映他们的生活和适宜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他们正眼巴巴地盼望着有人能把这样的东西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的感受,是促使父亲重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出于一个党员作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父亲从不讳言文艺作品的宣传功能与教化作用,始终认为作家担负着宣传教育的重任,文学作品具有着宣传教育的功能。父亲在为他的《浩然儿童小说选》所撰写的后记中,就明确说明:“我写作儿童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儿童少年提供点‘学好’的材料。我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论其篇幅长与短,都有鲜明的思想,都有真实的内容;没有一篇游戏文字,没有一篇是凭空臆想而后编造的东西。”
父亲会常常想到:中国的少年儿童有几亿,今天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未来的国家就会是个什么样的面貌。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去哺育孩子们的美好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优秀接班人,这是个神圣的使命。一个作家的作品,如果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少年儿童一代的心田里扎下根子,伴随着少年儿童们长大成人,那将是他艺术生命实实在在的延续,是他辛勤劳动的最高报酬,是他事业上最可珍贵的成功。
父亲在写给湖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大奖赛发奖大会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是个正在发展壮大着自己的大国之一,少年儿童就有几亿之多!未来的社会是他们的。未来的时代是他们的。他们的精神面貌就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未来的面貌!我们这些父母辈、兄姐辈的文学工作者,担负着对少年儿童培养教育的责任。这责任是光荣的,是神圣的,是义不容辞的,也是艰巨的。我们应以慈爱之心,骨肉之情,无私地启用从祖先的文化遗产中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而结晶成的智慧,创作出高尚的,精妙的,有趣味的,有强烈吸引力和深切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伴随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把他们护送到人类美好精神的高山之巅!这是我,一个普通文学工作者对儿童文学创作使命的理解和志向。愿以此跟与会的同行们共勉励!
这段话集中体现出父亲对儿童文学创作重要性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