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 20:29-34 两个瞎子的故事
29 他们从耶利哥出来的时候,有许多人跟着耶稣。
30
有两个瞎眼的人坐在路旁,听说耶稣经过,就喊叫:“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31
群众责备他们,叫他们不要出声,他们却更加放声喊叫:“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32 耶稣就站住,叫他们过来,说:“要我为你们作什么呢?”
33 他们说:“主啊,求你开我们的眼睛。”
34 耶稣就怜悯他们,摸他们的眼睛。他们立刻能看见,就跟从了耶稣。
A
:这个故事虽短,但在马太福音中却占据着一个战略地位:它标志着耶稣巡回传道的结束,他们出耶利哥的时候一语已指明他们旅途的下一站便是耶路撒冷了。
前面各章所展示的弥赛亚的使命已接近顶峰,有人在祂行近耶路撒冷时公开呼喊,称耶稣是弥赛亚(30节,到二十一9众人便都如此呼喊)。
B 对比:马太9:27-31 也是治好瞎子的故事
gives
sight to two blind men
27 耶稣离开那里的时候,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着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28
耶稣进了房子,他们来到他那里。耶稣问他们:“你们信我能作这些事吗?”他们回答:“主啊,我们信。”
29 于是耶稣摸他们的眼睛,说:“照你们的信心给你们成就吧。”
30 他们的眼睛就看见了。耶稣严严地嘱咐他们:“千万不可让人知道。”
31 他们却出去,把他所作的事传遍了那一带。
1,
这两个故事讲的事情一样吗?这两个瞎子是那两个瞎子吗?
马太福音中有两个十分相像的医治两个瞎子的故事,这里的故事在其他福音书中没有(马可福音八22~26还有一个医治瞎子的故事,但与这个不同)。我们似乎不应认为马太是把同一个故事重复两遍,一方面他没有这样作的明显必要,另一方面两个故事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认为,他讲述的是一件与其他事件不相关的事情,不过其思想和使用的词汇都和述其他神迹故事所通用的一样。马太的述,仍然极为简洁,不谈个人细节。〔威尔浩生(Wellhausen)的评论有点过分,他说马太的述“冷漠而没有爱心”!〕
2, 与 马可 10:46——52
路加:18:42——43 的对比
马可和路加只提到一个人,而马太提到两个人?
马可告诉我们那人名叫巴底买(可十46~52),可是,马太提到的是两个人(八28~34亦然),也许,马可也正是因为要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人们熟知的巴底买身上,才故意不提另一个人。
马太关注的是两个人的见证,正如马太8章一样。两个被鬼附的。这里马可路加也只提到一个被鬼附的。
马可和路加里头有写“你的信,使你痊愈”,这两个瞎子的信体现在哪里?
1,
他是个瞎子,他的所有对耶稣的认识都是听说。
2,
他听说了什么? 他喊叫 大卫的子孙,这意味着什么?
他肯定听说人民传扬了耶稣的美名与作为。
犹太人盼望弥赛亚的到来就像,守夜的等候天亮。
“大卫的子孙”,给耶稣冠以这一称号,等于说耶稣将应验神为以色列民所预定的一切;就这层含义来说,这一称号实在较“基督”一称更为清晰明确,且马太于开篇(一1)和随后的家谱(及一20)中均强调大卫的谱系,也足见他自己是多么看重这一称号。不过,该名称用于耶稣传道期间,且一般在讲述祂治病的权柄时,又很有可能被误解,给耶稣的使命蒙上一层隐约的政治色彩,至少二十一9、15两处记众人高呼此称时是有这种含义在内的。也许正因如此,马太虽然喜爱这一称呼,却又记载了耶稣关于该名称局限性的至理名言(二十二41~45)。
41 法利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耶稣问他们:
42
“你们对基督的看法怎样?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大卫的子孙。”
45 “大卫既然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照犹太人的期望,当然要有一位弥赛亚来到,祂必是大卫的子孙,犹大王位的继承人(请特别参看所罗门诗篇第十七篇),而且至少有一些耶稣的跟从者已经根据这点来看祂。可是这一称呼往后不会再用了,因为等待着耶稣的是十字架而不是王位。祂是大卫的子孙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已多次看到,马太把宣布耶稣为大卫的子孙看作是十分重要的事(请看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
点,原书39~40页和某些章节,如一1、17,九27等节的注释)。马太在此不可能认为耶稣否定自己属大卫的血统。如果耶稣确实这样做了,那么早期教会就不可能继续强调这一事实,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请看罗马书一3,便知早期基督徒在这方面的认信)。关键是,为表达耶稣弥赛亚使命的实质,使用这一称呼非但不够确切,甚至可能形成误解。耶稣的身分已不再局限于大卫的后裔或大卫的再现,祂是大卫的主,祂的权柄大大超过世上任何君王的权柄。
就像罗马书一3~4里说耶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但又“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一样。这两条真理并不相斥相悖,反而相辅相成。所以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但他又远不止此。而且,“大卫的子孙”所含的政治色彩会给名称本身带来潜在的误解,耶稣本人从未这样自称,只是维护人们这样称呼祂的权利(二十一14~16)。
3,你的信使你痊愈了?他的信是什么样的信?
A,信他就是弥赛亚?
B,信他有能力医治?
C,信他有怜悯?
但是他们所想到的弥赛亚,也带有君王与属世能力的色彩。这是一种不完全的信心,但他们照所信的去行,耶稣竟接受了。我们的信心不论是多么不完全,祇要有信心,耶稣就会接纳。(每日研经丛书)
3,
群众为什么责备他们,叫他们不要出声?
若跟随耶稣的人中有人认为,这次前往耶路撒冷,必会建立天国,他们可能觉得,耶稣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被这些乞丐干扰,无论他们只是要人施舍,或者是还想要别的。(新约背景注释)
众人也已清楚地认识耶稣是弥赛亚了,所以不愿他们的“弥赛亚”为给讨饭的瞎子治病一类的日常琐事所干扰。(丁道尔)
4,“眼睛”
第34节中指眼睛的词是个诗意浓重的不常用的词,有时用于表示“灵魂之窗”;马太使用该词,并强调他们得医治后便跟从了耶稣,说明医治瞎子含有转义,即耶稣可以医治更广义的“瞎眼”,雅各和约翰的野心(二十20~28)也算是其一,祂即将在耶路撒冷见面的犹太宗教领袖的“瞎眼”,也会愈来愈清楚的揭示出来。
人们一向认为,认出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并祈求祂的是瞎子和外邦人,这本身就是对未能领悟这一明显事实的犹太宗教领袖们的指责
(真正的瞎眼)
5,耶稣为什么严严地嘱咐他们:“千万不可让人知道。”
耶稣命令他什么也不要说
这话在九30,十二16,十六20,十七9曾多次重复,马可福音里重复的次数更多。为什么要守密呢?马可常以此为耶稣辩解,解释为什么耶稣传道期间,跟随祂的人不多。其实这话反映了一种真正潜伏着的危险,即耶稣可能被人当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奇迹者;或更有甚者,当成一个民族主义的解放者而出了名,从而对祂使命的实质造成了严重的误解。(丁道尔)
若被更多的人知道,就更误解他的使命。而其实,他的使命是 十字架。 所以他保持低调。
比如,因着是基督徒的缘故,你得了神很多外在的恩典,人会赞美这些外在的恩典,但你内心清清楚楚知道,要归荣耀给你的主,且一个真正的信仰并不只是这些外在的祝福,还包括里面的破碎。在这些事情上的低调是为了,以免别人误会了福音。
不求自己的荣耀,唯求主的旨意成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