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分享小文【331】

(2023-05-14 05:51:0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在翻动的书页上描绘教育人生

与书为邻,阅读才可能发生

在学习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之前,我要求学生利用假期选择完整的一天去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看书。

老实说,对这样的安排我没抱过高的期望,不过是想让学生知道,闲暇时日,能到图书馆或书店逛逛、坐坐,且不说什么读书求知,就是那种群书围抱、书香弥漫的感觉也很美妙。

我对图书馆和书店有好感,是因为在求学过程中,很多经历都与书有关。读大学时,对那些喜欢聊阅读的老师情有独钟,每每他们在课上提到什么新书或奇书,下课后我都会直奔图书馆或书店,一睹为快!求学那几年,我踏遍了合肥市的大小书店和地下书摊。这些年出差,最喜欢去的也是与书有关的地方。读《上图书馆》,看王佐良先生深情回忆他在世界各地去图书馆的经历,那种温馨与喜悦,总让我悠然神会。

在之后的分享中,不少学生说这是第一次“泡”图书馆和书店,感觉极为美好。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或买或借了一两本书回家。这样的结果已经超出我的预期。我不指望从此改变他们的阅读心性,但至少让他们知道,在闲暇或悲伤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去处可供他们稍作停靠,排解情愁。

黑塞说自己的阅读是从祖父的大藏书室开始的。最初,他对大部分图书都没有兴趣,对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无感。但在里面待久了,就慢慢发掘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开启他阅读之旅的,是《鲁滨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他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这让我想起老一辈的读书人,周作人、胡适、朱光潜、张中行、周振甫等,他们年少痴迷的《三侠五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施公案》之类的通俗读物,不也一样把他们的阅读引向了深邃和辽阔吗?

我从县城中学来到南京,发现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可是学生和家长谈及家庭藏书时,却没有多少自信。成人不买书、不读书是家庭教育的短板和软肋。那些在各个领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大多数都是从小受到家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在一个家庭的建设中,书籍不可或缺,因为只有有了书,阅读才可能发生。一个孩子若能与书籍朝夕厮磨,长此以往,虽不能保证他一定有怎样广阔的视野,但至少会在知识面前懂得谦卑,不至于懈怠和堕落。我常告诉学生:如果我们的父母是爱书之人,那是我们的幸运;如果不是,那我们就从为自己买一本书开始,养成购书、阅读和藏书的习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书籍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们周围的人,还有我们的下一代。

对于那些初涉讲台的教育者,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要想从优秀走向卓越,阅读不可或缺,而阅读的前提就是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与书为邻,让阅读真正发生。

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

我读书的时候,上大学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乡下,如果考上大学,是非常荣耀的事。毕业分配到家门口的乡村中学做老师,学校没有房子,只能住在家里。漫漫长夜何以度,万般无奈之下,我捧起了书。原本打算这一辈子也就随世浮沉浑浑噩噩度过的我,在读《从文自传》始终,其中“间或有些不安于现实的打算,为一些过去了的或未来的东西所苦恼,因此虽在一种极有希望的情况中,但是我却觉得异常寂寞”的一段话惊醒了我。

在一位朋友的推荐和鼓励下,我又学着拿起了笔,写各种各样的文字。神思枯竭的时候,一方面为自己年少荒芜而惭愧,另一方面就开始想方设法满足自己对书籍的“饕餮”之欲。从动到静,去华存实,读书让我变得寂寞又宁静,慢慢发现,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其实也非常美好。

毕业之后,和沈从文先生一样,依靠手中的一支笔,为自己“撞”开了一条新路。不断的读写中,我的文字也开始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中发表出来。一开始,写作的对象只是学生,写着写着,天地就广阔了,教育叙事和评论也有了发表的机会,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来。

我一直以为教育改变了我的身份,而阅读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让我从乡村走向县城,让我看见了世间的繁华与辽阔。在很多场合,我都愿意和同行分享狄金森那首经典的诗作:

没有一艘舰船/能像一本书/带我们遨游远方;

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诗行/如此欢跃飞扬

即使一贫如洗/它也可以带你走上无须路费的旅程

在这个阅读备受冷落的时代,是阅读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并且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读书。

从“元典”中触及阅读的内核

有朋友感叹:真的也读了不少书,但扪心自省,发现自己既没有练就阅读的“功力”,更没有感觉收获满满。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无良阅读耗散了我们太多时间和精力,我们没有真正触及阅读的内核。看老一辈学人的回忆录,心生无限感慨:那时候的生活很艰难,得到书也不容易,但只要想读书,都能受到不错的阅读引领和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对“元典”阅读的重视。

经史子集,古今中外,看似汗牛充栋,但真正需要阅读的并不多,也不能多。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享有“元典”之尊的其实很有限:儒家的 “五经”和《论语》《孟子》及《荀子》,道家的老庄,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史家的前四史和通鉴……如此而已。这些元典中的任何一部,注家何止千万,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绝不能遍览,那就读读这些有限的“元典”吧。

国外的经典,也是这样。譬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多,如果时间和精力不充裕,不如就读读《给教师的建议》,明白如话,流畅易读。作为教育者,如果没有阅读元典的经历,我们的阅读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极低的层次,只能看别人翻译、改写甚至戏说的东西。这样的阅读就像鸠摩罗什所说:“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哕也。”元典的意义在于,其直指宇宙生命、人世百态等根本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立足现实又能超越时代,具有普遍的价值。因此,唯有元典阅读,我们的交流才能寻求到更多的“心灵密码”。

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生需要的物什着实不多。就我个人而言,时时更新的淘宝记录里,除了书,还是书。别人看我的书单觉得杂乱无序,可我仔细想想,基本还在我的阅读轨道里,不至堕入收破烂的货。也渐渐明白,人生能做的事实在不多,能读的书更少。如果说年轻时读书,贪多求博,眼光外向;到了这个时候,渐渐转入求精求专的路数,眼光开始收敛了。

梳理这些年购书读书的经历,发现自己这些年的教育读写中,真正用心的其实只是一个人、一本书和一门学科的不断追问。

“一个人”是胡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标杆,千百万人中,古人我钟情苏东坡,今人我独爱胡适。熊培云说,错过了胡适,我们便就错过了一百年。我没有那样的眼力和见识,但先生在我的心目中分量很重,可谓山高水长。他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更是努力践行。

“一本书”是《史记》。《史记》是我的案头书,这些年一直伴随左右。早些年读《史记》是为了教学,注重的是叙述,是情节,是历史故事。最近的阅读体会是,《史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底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带学生读懂一篇一篇的文章出发,孜孜矻矻,早期的喜好自然是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系列和余映潮的教例。在两轮课改后,渐渐明白,从课文到课程才是语文人该有的选择,这时候,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这样的书自然就在我的案头朝夕相伴。当解决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教学教什么的种种问题之后,自然就免不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追问,于是我开始读顾黄初、潘新和、李杏保、徐林祥诸位先生的语文史著作。某种意义上说,读“史”是一种精神追寻,没有对学科历史的追溯,只能算是一个“外人”,还谈什么继承和超越呢?重读“大师背影”书系,才发现,今天的种种语文变革其来有自的,也渐渐明白语文教育史何以选择了叶圣陶。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图书出版发行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被裹挟。如何在纷乱的书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我不敢说找到了正确的读书之法,但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阅读取向,并乐在其中,也不失为抵御烦乱和浮躁的良方。

【编者语:亲爱的同学们,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你‘今生于你,阅读绝不可替代,无论你当下拥有了什么。’以各种托词,为不读书找理由,都不可原谅,因有天你会豁然发现,无论在学业、工作、生活中,不读书吃的亏,会给你闷头一棍,直击得你在现实中千疮百孔。要为自己谋幸福,读书是首选,也是必选。亲爱的同学,愿不负自己,让读书成为你日常的陪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