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学习总结
(2020-05-22 00:49:04)本书由著名教育学博士余文森教授编写,在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对教师们很有指导意义。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解读,使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们对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很有意义。先就在本书中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如下:
一、 素养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二、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框架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四、 学科核心素养等于学科加核心素养。它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人本性四大特征。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
五、 英语学科素养包括四方面: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六、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学科知识,形成主要路径是学科活动、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学科教师、形成的主要保障是学科考评。
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余文森教授指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这三大教学理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必须确立的教育理念。余文森教授认为: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学生要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注中心。
八、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观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不能就教学谈教学,一定要有一定的课程高度。
九、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遇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
十、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限于教材和学校内部,它是面向生活的教学,是吧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的眼光,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十一、 解读教材是教师第一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十二、 要实现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要做到: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致力于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及哦啊学文化哈教学方式;要致力于构建以学生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结构。要进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实践,要倡导“完成的学习观”和“原生态学习观”,鼓励学生直接面向教材的学习;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生。
十三、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有:
第一:整体化策略:
1.
2.
第二、 情景化策略:
1.
2.
第三、 深度化策略
1.
2.
第四、 活动化策略:
1.强调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实践、体验和感悟过程;
2.活动化策略的特殊形式由=有:操作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自主化策略
1.自主化就是要求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本质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任和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
2.自主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性。
第六、意义化策略强调:从根本上讲,教学的最终价值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有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和幸福课堂三大类。
所有以上知识都是我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希望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探索,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