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位在读大学生写来的信件。她外公是制作云锦织机重要部件竹筘的高手,近年来老人年事已高,尚无传人,令人惋惜。如今竹筘已被金属扣所代替。这名学生怀着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热爱,呼吁社会关注,其情可嘉。我们特地向读者推荐传承多年的竹筘制作过程。)
南京云锦研究所的领导们:
我是来自苏州吴江盛泽的大学生,现就读于南京示范大学文学系,我是竹筘师傅张国华的外孙女,竹筘是云锦大花楼木织机上的重要部件,已传承千余年。今天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南京白局社的启动仪式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大学生,更作为一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人的外孙女,我觉得我很有义务要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已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因为传统的竹筘已被金属所替代。但是,我们不能丢弃这门艺术,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当然我也明白,如果在实践中传承这门艺术恐怕很难,因为我外公当初是从14岁学这门手艺,他说至少要六七年后才能做出精湛的竹筘。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做一些努力吧!可以加大对这门手艺的宣传,可以采访我外公关于这门手艺的发源,可以记录一些这门手艺的技巧吧!
如今会做竹筘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公以前的一些同事也相继离开了人世,竹筘早已被机器取代了,我为此深感担忧。外公尚还健在,但每年越来越少的人会找他去做竹筘,虽然做一只竹筘的价格已经是我外公说了算,但外公仅是抱着将祖先慧展示给后人的态度去做的。而外公的身体也更加不如以前了,已经是快80岁的老人了。
总之,我觉得保护这门手艺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希望通过云锦研究所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如果我们的后人穿着丝绸,却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么来的,难道不是很可悲么?另外想说,我们盛泽是丝绸的发源地,所以才会有这门手艺的出现,所以它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暑假的时候,已经有来自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起人来采访我外公,但是我觉得社会的力量还不够,真正要保护这门手艺还需要各方的努力。我想,我外公一定也非常乐意把这门手艺分享给热爱中国文化的所有人,我希望能引起你们的重视,并且为保护这门手艺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吧!
如果能得到云锦研究所领导的帮助,我代表我外公先谢谢你们!在此,我将外公制作竹筘的工序用图片展示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朱舜蕾
http://s6/mw690/0033162ogy6Gj0sfQ4Bf5&690
云锦传承大师周双喜谈『竹筘』
看了南京师范大学朱舜蕾同学的来信,我作为一名从事云锦事业三十余年的传承人深受感动。其外公已将近80岁高龄仍在为保护传承这门手艺而努力着。竹筘作为大花楼木织机重要的一个零部件,如今由于工本、气候等原因正渐渐地被更先进的机器所取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筘即将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竹筘在织锦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不仅是我们云锦用,所有纺织织物上面都用,主要起的作用就是打尾。纬线抛过去就靠竹筘打,不同的规格就用不同的竹筘,竹筘都是用手工削出来,所以说过去所有织物身上都能看到竹筘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制作竹筘的竹子质量一定要好。竹筘的选料很讲究,竹子的软硬程度不一样的话,会在织物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筘路,直接影响到织物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人们改用铁筘,虽然成本低,但是由于江南的气候比较湿润,铁筘易生锈,再后来钢筘又取代了铁筘,钢筘不会绣,而且均匀度比较好。虽然竹筘被钢筘所取代,但从来信提供的资料来看却十分珍贵。研究传承这门技艺仍然有其文化价值,我们向竹筘师傅张国华表示深深的敬意。
《南京云锦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