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标签:
小课题文言文必修三 |
分类: 2012年小课题研究 |
附: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13
主备人: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当堂检测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14
主备人:李敏
《劝学》(第二课时)
3.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主学习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望
日夜望将军至
适冬之望日前后
而
合作探究:研读第四自然段。
风雨兴(
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