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2013-05-14 16:29:26)
标签:

小课题

文言文

必修三

分类: 2012年小课题研究

     《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高陵三中   李艳妮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 ,导学案设置在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一二三自然段,第一课时的导学案问题设置涉及到文言字词、文言文翻译及文段的理解。第二课时的导学案也遵循这一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由课内在向情感价值教育方面引导,这方面引导的时候,设计问题很重要,第二课时中合作解决文本中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荀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观点进行探讨,问题设置:“荀子,我想对你说”。以此问题考查学生对荀子关于学习教育的思想的了解。最后,设计问题,“学了本课,我想对自己说。。。。。”让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认识进行畅谈。

 

附: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13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第  周 

主备人: 李敏   备课组长:      教研组长:       教导处: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治,强调对于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自主学习: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绳              )以为轮 

    虽有槁暴(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   )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                    木直   )绳                    )以为轮

    有(   )槁                   )则利

     2.翻译重点句子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    )思       须臾    )所学           )望矣       登高    )招

        )见者远           )舆马者            )千里    非能     )也

    2.翻译下列语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本段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是从那个角度来论证学不可以已  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

 

 

当堂检测

 1、背诵前三个自然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14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第  周 

主备人:李敏    备课组长:      教研组长:       教导处:   

《劝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填空题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于   青,取之于蓝 (        )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而青于蓝 (         )               是以人多以书假余 (      

善假于物也(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望    吾尝跂而望矣   (            

日夜望将军至   (            

 先达德隆望尊   (            

适冬之望日前后 (            

《劝学》导学案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                

         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合作探究:研读第四自然段。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风雨       )焉              )神明自得        故不积跬步             

    )至千里   金石可         蚓无爪牙    )利,筋骨   )强

       )食埃土,   )饮黄泉,       )心一也       蟹六跪       )二螯

       )心躁也

    (二)翻译句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文段分析、思考:在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运用哪些比喻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