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声慢》教学设计与课堂提问问题及设计意图

(2013-05-14 16:25:20)
标签:

小课题

文言文

分类: 2012年小课题研究

               《声声慢》教学设计与课堂提问问题及设计意图

                          高陵三中   王花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的必修单元,主要内容为古典诗歌之宋词鉴

赏。本单元分别选取了宋词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作品。宋词的鉴赏角度,一般还是从作者、背景,景、情的角度出发,侧重一些

重点的表现手法的探究,作者情感的表达,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下面就本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词的问题设计做一下探究与整理。

《声声慢》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

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婉约派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生平;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

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3、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欣赏歌曲mv 《一剪梅》和《武陵春》,提起诗词歌赋,必然会让人想起宋词,提起才情卓越的诗人,会有很多人涌入脑海,可提起从从古至今那些有才情的女子,我们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出来的人,就是------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1、你了解的李清照及其生平。(检查预习,学生整理,教师补充。)

明确:其生平:前期---快乐、闲适---闲愁。

              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忧愁。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经历,领会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2、 集体配乐朗读《声声慢》

3、读罢此词,整体感知,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4、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①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同学勾画出意象)

明确: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②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明确:

酒---愁文化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渲染愁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憔悴的容颜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牵愁惹恨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哀伤愁丝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

③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明确: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词作中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④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

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

明确:其生平:前期---快乐、闲适---闲愁。

              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忧愁。

⑤ 李清照有哪些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跟着配乐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宋词自古和歌而唱,用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对诗歌的感受。

6、作业布置

背诵全词,整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积累感受并运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

中。

【设计意图】强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