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静待花开,一边挖掘宝藏
(2020-07-08 08:22:49)
我常想,如果我们做老师的真的像园丁,那面对的孩子们就应该是不同形样不同花期的花儿。既然花期不同,就得遵循花开的规律。
冬天,姗姗而来的腊梅拒绝绿叶尽是繁花,开得蓬蓬勃勃,“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开得晚并不妨碍开得灿烂!这,不就是那些接受能力很困难的孩子?或许源于TA们在固执地坚守什么我们不能轻易进入,或许源于TA们接受时程序较多连自己也很疲惫。一旦心门打开,豁然开朗,花团锦簇。可能是大器晚成,也可能是坚韧的基石。
如果真的是“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不就是一个小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TA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最高段位的英雄,自生风景自成日月。
面对孩子们,不急不躁不放弃的“静待花开”的老师,真是智者。他们一定知道,“静待花开”这个词儿更多的时候,是针对于桂花菊花腊梅花般的孩子。“静待”不是袖手,更不是忽视,而是充满期待地耐心陪护,恰到好处地施以援助。
常常面对那些很努力很努力而进步却微乎其微的孩子,总是满心疼惜,脑子里就沸腾着
有时,我更喜欢把孩子们比作“宝藏”,不是为了突出老师的主动性,而是从教二十多年,撇开简单的学习成绩,真觉得孩子们身上都有不同的珍贵之处。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怎样很好地挖掘这一座座宝藏。
矿有各种,露天的,甚至自喷的,还有深埋的——深的程度还差异很大,也正对应着孩子们的种种情形。那些自喷的就是自学能力超强的,无师自通甚至远胜于师;露天的,也只需要我们稍加管理即可;用铁锨铲两三下就看见矿藏的,抡几锄头就露面的,我们也很轻松;有机器稍微挖掘就大放异彩的,我们也会很欣慰;而那些开采了很久没有回应的呢?
我喜欢将孩子们比作宝藏,有两个原因:一是埋的深浅不同,二是富含的物质有区别。“埋的深浅”这个问题类似于“花期的不同”,只需要老师们以极大的耐心来陪伴。而“富含的物质有区别”则需要老师们以智慧来辨别,并用较好的方式让孩子也欣然接受。孩子们都是宝藏啊,只是不同的宝藏,我们得帮TA们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真正的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一直强调这一点——“富含的物质有区别”,首先源于我自己。
求学时,我一直在理科方面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数理化课本及教辅书上的例题背得滚瓜烂熟,老师黑板上的板书不落标点符号地抄在笔记本上,以全部的热情从不同方面对数理化围追堵截。结果,我精疲力竭瘫坐于地,它们跑得没了踪影。
我不够努力吗?上晨读背数学三更半夜还在做数学!
我不够执着吗?一道物理题我绕着圈儿问同学就是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问自己得不到答案索性问班主任李老师。他微笑着说,你随意一写不修改,作文都一篇一篇发表,别人两节课憋不出一篇像样点的。你就是一个文科特长生,不是理科的料。选了文科,几乎一路绿灯。
多年后,我的一个学生,全年级第一,就是不能理解某个句子里为什么要填“尽管”。当我嬉笑着说“你不是文科的料”时,我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班主任李老师。可语文很糟糕的他,十八年前照样考进清华。
哪里只是一个我,只是我的一个学生?这样的人真不少啊。
一个朋友,眼下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据说,当初学习在他就是受罪,不管啥课啥时候,千篇一律地一塌糊涂。老师曾很无奈地数落他:除了会写字,真找不到优点了。谁能想到若干年后,学习上一无是处的他就是凭一手好字将日子过得风起云涌?
我的小学同学,小学只读了四年,是饱受羞辱的四年,老师歧视,孩子们嘲笑。在所有人眼里,再也不会有比她更笨的孩子了。可年幼的我,觉得她真的很会说话,她说的话就是入耳就是好听。辍学后的她,从街上跟集会的小摊点发展到店铺,生意越做越好越大,现在已在小城开了两家规模不小的超市。她只是没有很快地表现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可她从小就会说话,说话就是社交能力的一种啊。
曾经连外婆都说的我的四舅笨得瓷瓷实实,瓷实得没有一点缝隙,说那就是花岗岩脑子。可四舅的木匠活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比,活儿做得极为精致,小日子不也过得很好?
东西放对了地方都是宝,放错了才显得很尴尬。孩子们也一样,发现了特长个个都了不起。学习上接受能力的优劣只是一个方面,执着是宝,诚实是宝……善良更是宝,这不就是“富含物质”的不同吗?优秀老师的智慧在于“鉴宝”——帮着孩子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宝”,绝不会因成绩那玩意儿“一丑遮百俊”。
如果能将孩子们视作宝藏,就给了老师极大的信心。在孩子缺乏自我定位时,在孩子不能坚持时,在孩子偏离方向时……甚至在孩子们无能为力时,老师也不会动摇。老师会坚定地告诉孩子:你是待开发的宝藏,你又不同于一般宝藏,你能自己努力,一般的宝藏只能静静等待。
看着孩子们,我常满心欢喜与期待,不知道将面对的是何等丰富又千差万别的的宝藏,十分乐意陪着他们一起寻找那个最美好的自己。
有幸作为一名师者,愿你拥有静待花开的美好,更愿你执着于挖掘宝藏的幸福。
选自散文集《味道》(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
71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