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指导报》编辑楚神奇老师为《回眸·凝望》作序

(2012-07-22 13:21:08)
标签:

休闲

                  在写作中成长

                           1

     收到亚凌老师这本《回眸·凝望》书稿的时候,我正在为一个作文指导方面的问题伤脑筋。

    详情是我在为一本“作文选”写稿和选稿,我耗去许多时间精心写了一篇“如何组材”的指导文章,主持这本“作文选”编写的人却认为我应该写的是“如何选材”。于是我一边忙忙碌碌地大修一边心里愤愤不平,因为我自己觉得“如何组材”比“如何选材”更合理,“如何选材”假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手头已经有许多素材,现在要从这些素材中选出一个最好的,而实际上这个前提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不存在的。

    我发觉不仅仅是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和学生,我们都想寻找到最有效的技巧来帮我们解决作文指导或者作文学习上的具体困难,我们幻想着这些技巧就像一把把钥匙,可以轻松地打开挡在我们面前的门,然后我们就拥有了更多一点的空间。然而作文指导和作文学习上的具体困难似乎越来越多,让寻找钥匙和使用钥匙的人都有点身心疲惫。

    内心有抵触,效率就特别慢,于是我暂且不修改稿子了,开始阅读亚凌老师的这本《回眸·凝望》,意外地读出了新感触,不禁感慨万千:在作文学习上,拿再多的技巧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没那么困难”,也比不上一个会写作的老师用自己鲜活的文字带给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启发。

    这让我觉得一些作文指导的研究者(特别是与一线作文教学有距离的研究者)未免有点过于热衷于寻找作文技巧了。实际上学生并不一定非要依靠作文技巧来提高作文水平,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潜伏着灵性的火花,一点点感染力和引导就能将其点燃,从而在作文中迸发出强劲的创造力。

    我负责的报纸版面上采用过亚凌老师学生的许多篇作文,亚凌老师在点评里多是称赞学生对生活的洞察与发现,我读后也觉得这些作文的闪光点确实在内容而不在技巧上。以前曾好奇为何亚凌老师的学生都有这么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这是许多老师向学生反复强调都难以达成的效果,读了这本《回眸·凝望》后明白了:原来那些眼睛里也注满了如亚凌老师一般对待生活的态度,那是从一汪清泉中潺潺流出的一条条小支流。

    是的,学生并不是在一个空白的环境里学写作文,他是在一个集体中,在一个场所中,和这个场所中的许多人相互影响。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那么学生自然会渐渐地喜欢上写作文。如此看来,一个会写作的老师、一些回眸生活凝望生活的文章、一个班集体,就是亚凌老师和她的学生乐在其中的作文场所了。

                          2

    亚凌老师在这本书中写道:“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向真善美靠拢。”我感觉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亚凌老师,尽管事实上从没谋面,可是在阅读的感动中,眼前隐约可辨一个人半生的轨迹。

    一个从小体弱的女孩儿,放学后一进家门就跳起来攀到树枝,和隔壁的女伴比赛谁荡得高,惹得母亲站在院子里笑骂;穷困的年代,女孩儿在院门外的夜色里满怀希望地等待,等父亲从工地上带回一个白面馍馍;女孩儿渐渐长大,考入师专,喜爱文学的她带上夹有咸菜的小馒头和一瓶水,离开人群,安安静静把那些厚厚的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她工作了,恋爱了,有家庭了,有孩子了,成了一个会匆匆忙忙一路小跑回家做饭、不停搅动碗里的面防止黏连、等待孩子回来吃饭的母亲;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多人无法与舒适的生活永远相伴,她也一样,她跌入了辛苦忙碌、严肃现实的生活中,来自母亲、来自父亲、来自孩子的一点点关怀都让敏感的她满眼泪水,可是另一方面,在生活的压力下,她正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睿智;她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候是面对母亲的去世,这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她只能每晚伏在电脑前将思念化成文字,来抽离伤痛,让破碎的心慢慢愈合。

    “母亲,自从您走后,我觉得一切都成了多余!

    “手机,不再带在身上——手机的那边已经没有了听我倾诉的人!”

    这些文字中,那种茫然若失的重量让人读到此处忍不住眼角潮湿。可是我知道亚凌老师有自己摆脱思念之苦的方法,那就是写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用写作来保护自己的,用写作来远离生活的紊乱,用写作来摆脱孤单,用写作来驱除烦恼,用写作来不让自己手足无措,这就是写作的力量,当我们写下痛苦,痛苦就减轻了一分。

    在这本书中,有一部分文章是写给孩子的,组成了“我的孩子”系列。这一系列文章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真情流露,又让人想起亚凌老师的教师身份,觉得这些文章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读完后,《孩子别怕,爱有时仅仅是喜欢》《孩子,不要急于说出口》这些篇目在脑海中萦绕不去,让人恍然难辨这是亚凌老师的智慧,还是文字本身潜藏的能量,让文中的那些道理如此深沉和深刻。有些事情我们平日里用话语怎么都理不清,亚凌老师用写作的方式理清了,让我们突然发觉这些事情对于成长是那么重要,重要得可以刻在路边的石头上,每一个走在成长路上的孩子在迷茫时都可以停下来读一读,从中找到方向。

    “我的乡亲”系列中的文章,丰富而精短,可以当做范文给学生的写作以参考,同时又尽显亚凌老师的作家情怀。似乎许多作家都认为自己有一种责任,那就是用文字去记录生活中应该被记录的人和事。原本这些人普普通通,毫无光彩,默默无语地来了又离开,很快被忘却,最终似不曾出现过一样,他们的辛苦与快乐、优点与缺点、信念与命运,都不会有人记起;可是当我们把他们写下来,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一种证据,他们的生命被我们留驻在文字中,不再随时间老去,随时都可以重现在我们的阅读中。

    《高家奶奶》《五姑婆》《九儿媳妇》《屠夫牛二》……在这些鲜活的面孔中,我最忘不了《屠夫牛二》。

    “曾经,一看到杀猪的牛二,我就心生厌恶——

    “光着膀子,脖子上搭条已不能看出本色的毛巾,肥大的将军肚腆着,你迟早瞅他一眼,总看见他在夸张地哈哈大笑。看着他,我常想到《水浒》中的恶霸郑屠。”

    “曾经”,我们总是无法包容许多事,亚凌老师如此,我也如此,许多人都是如此。这让我们渐渐地变得形只影单,就像走在一条路上,眼里心里没有别人,于是走着走着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而当我们放弃偏见,懂得包容、关注、尊重并欣赏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的时候,他们会在我们的世界里再次出现,带着真实而生动的喜怒哀乐与我们友好地擦肩而过,于是你会发觉我们并不孤单,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很多“朋友”。

    “去年,我在外地进修了一年,年底才回了趟老家。听母亲说,牛二走了。我出于直觉追问道,和人打架失了手?

    “——牛二竟是为了推开一个低头看书的女孩让车撞了!

    “牛二是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走的。牛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

“那娃有文化!”

    这是《屠夫牛二》的结尾,“我”终于能够欣赏并铭记牛二的优点,尽管牛二已不能知道,但是“我”知道,这很重要;把牛二写入文字中,“我”对生活的谅解就多了几分,现实生活在“我”的眼里也会变得柔软许多。

    不是每个人都能早早地学会包容与关注、尊重和欣赏,而写作却能促成我们尽快拥有这些优点。我们用文字认真记录生活、记录身边或远或近的人,也是在帮我们自己用一种更具温暖、更具色彩的眼光看世界,所以对于那些写作者或正在学习写作的人们来说,写作是一种馈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