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根实践,切己反思

(2022-03-21 20:21:19)
标签:

专业发展

分类: 教育随笔

很荣幸,作为实验学校中的一员,我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实验,于2021年底开始了对数学建模活动的关注与学习。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专家指导的价值、自我实践的重要性和团队推进的作用。下面结合自身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真正去实践。

数学建模活动和常规的数学教学活动有相通之处,但又存在着极大不同。老师们不仅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更缺乏基础的实践经验。特别在“如何做”这个问题上,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自己一点点摸索。又因为实验内容的不同,实践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和活动设计都需要独自摸索。因此,如果说前期的理论培训还能听得懂,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则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

但所有的项目实验如果不去真正实践,则不会有任何价值。在没有实践的时候,我们甚至对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都不能清晰地判断,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呈现出来,需要从学生身上得来。因此,即便是面对最难的环节,我们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放下思想上的负担,真正到学生中间去,一步步地组织和开展整个建模活动。否则,它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任务意义。

正因如此,在设计出初步的教学实施方案之后,我就督促我们组两位实验老师到班级内试上,遇到问题在研讨时集中解决。刘老师先行上课,听课过程中我和杨老师发现了问题,在课后立即进行研讨。等把问题澄清得差不多了,杨老师再去她的班级试上,由此,就有了对原有的教学设计的多次修改。

在一次次试上和研讨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开始变得清晰,我们也不再回避问题,而是就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一次进行分析,进而为学生搭建出新的脚手架,这样整个建模活动便会一步步地走向深入。整个项目实验日渐清晰,教师自身对这个内容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学生也逐渐被带入到活动中来。

回头看看,如果一味地迟疑和犹豫,一味地为自己找借口,不去做这个实验,是很难取得这一系列进展的。因此,我的建议是:要在做中学。特别对数学建模实验而言,更要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通过逐步地深入,去完善和改进实验,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一定能有所发现。

第二,要及时反思与总结。

除了要真正地实践之外,实践过程中还要及时于反思和总结,将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的保留下来。

我们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是只会实践,不去反思和总结。上一周我在全国的建模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我的体会是,要有反思的意识,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或经验,将这些东西提升出来,就能给他人以借鉴。

会上,我交流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立场的问题设计”。最初有这种想法,是受彭纲和孙建两位指导教师的启发。他们从教学设计中敏锐地发现我们在问题设计上思考的连贯性,315日在指导我准备内容时又提出,要突出问题导向,要以问题串或问题链为核心,突出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建模的。315日晚,在于老师和几位老师的指导下,有了清晰的呈现思路和呈现方式,讲稿中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下来。316日两位专家再次给予指导,在这次指导中,我的许多理念得以提升,眼界得以打开,自我感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了一大步。

比如,彭博士提出了“增值性评价”这一概念,让我找找相关的东西加上。这个启发太重要了。在这之前,我一直感觉评选“进步奖”背后应该有更深的理念和更为系统的理论支撑,但由于自身缺乏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总是无法看到底层的逻辑。上网搜索“增值性评价”,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做的,就是增值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差异、关注过程、强调发展,我们做的这个项目基本理念与它完全一致。这样一来,一下子就打通了之前所有模糊和困顿的地方,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再如两位专家针对我的“问题链”总结出“所有的问题之间都是有逻辑的”,也让我恍然大悟。我原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因为自身水平问题,没有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根源,所以一直没有表达清楚。最后终于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有种山路忽转的敞亮感。

所以,要想将项目实验进行下去,除了扎根实践,还要有团队的推进和专家的引领,这些因素都不可或缺。目前来看,后面两个条件我们都已具备,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和想法,团队内部和专家的引领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实践仍是最重要的一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