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进生想个问题

字。青莲
今天参加了县骨干教师的交流研讨,我很受启发。
曾经,我和很多老师都把课改是否成功锁向小组长的培养和学教案的设计,当然,这两者也很重要。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小组长的素质再高,无非就是一个小老师,继续教条的去指导、条理别人的学习,所以,高效课堂的“效”不在小组长身上,而在所有学生的参与上。今天在讲座中,我很欣赏任丽丽老师的那种思路:后进生才是课改的突破口!
几次看过杜郎口的光盘,也曾实际观摩过。就像报刊报道的那样,在杜郎口的课堂,你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区分哪一个是后进生。是的,就是这样。所以很多老师以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改革,一种豪华的假象。其实,这些反倒是缺乏思考和理想的一种庸常状态。
画面切换到我们以往的课堂,寥寥无几的几个优秀生的侃侃而谈,越来越多的后进生的低头不语,甚或恹恹欲睡……正如今天研讨的那样:我们的课堂不高效不是优秀生不积极而是后进生不参与,后进生就好比我们课堂教学中那块“最短的木板”,是困扰我们课堂教学的“顽疾”,是他们的不参与导致了课堂气氛的不活跃,是他们的无动于衷导致班级成绩有一个长长的大尾巴。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为什么班里出现被定义为“无药可救”的学生后,仍然会继续出现另一批“无药可救”的学生呢?想一想便会得到结论:不足总是有的,可我们作为老师,为这些孩子们的不足,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曾为他们设计过一个问题让他尝试参与课堂学习吗?我们曾为他们设计过一些活动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吗?我们为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做过一件事吗?
其实,有个道理很简单: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没有足够多的学生参与的课堂即时再流畅也谈不上“高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学习是个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们在拘泥于成绩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些后进生,这些班级的尾巴我们恰恰是班级成绩的短板,要想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成绩,就必须把这些短板补齐。那么,让后进生主动参与便成了课改不容忽视的突破口。所以,课改可能就是为后进生想个问题那么简单,可能就是为最底层的学生做件事那么单纯,可能就是把学习放在所有学生身上让他们参与,让他们体验,让他们获得成功那么真诚。下面是任丽丽老师在他的课改工作中为后进生所做的思考和实践,很值得借鉴。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我们已共同经历了五年之久,其中的理论和思想早已耳熟能详,思前想后,要和大家交流一些什么呢?我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有自己课改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想法,以及课改实践中的真实做法,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些,不成熟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在我的课改历程中,开始我也很茫然,因为不管我怎样设计课堂活动,学生就是不参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不参与导致了课堂的不高效。“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动不起来呢?”,这是一直以来让我感觉特别棘手和困惑的问题。
后来我有几次外出学习和讲课的经历。先后两次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11年又在石家庄第40中学的讲台上参加了河北省优质课评比活动。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他们的课堂和我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管是杜郎口还是石家庄第40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为震撼的就是他们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出色表现,他们的学生个个都是那样优秀,我的目光努力去搜索,想找一个后进生却分不出是哪一个,同样是我授课,石家庄40中的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参与课堂,而相比下,我们的课堂却是优秀生寥寥无几,后进生低头不语。课堂上发言的总是那几个优秀生,而大部分的后进生保持沉默,走神,甚至呼呼大睡。比较之后我便开始抱怨,抱怨我们的学生不优秀,抱怨我们的学生和他们的学生有着先天素质上的差距,直到有一天我听了刘老师的一个比方,他说:教师教学生就像老农种庄稼,每当秧苗长势不好,农民都不会责怪秧苗,而是会反省是不是自己施肥施的不好?浇水浇的不够,?反省之后找到正确的培育方法,然后秧苗就长好了。听完刘老师的比方,我不再抱怨,而是像农民一样反省自己。我开始思考并作出假设:我们的课堂不高效不是优秀生不积极而是后进生不参与,后进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那块“最短的木板”,是困扰我们课堂教学的“顽疾”,是他们的不参与导致了课堂气氛的不活跃,是他们的无动于衷导致班级成绩有一个长长的大尾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高效课堂。我们要想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成绩,就必须把木板补齐。所以我想:让后进生主动参与就是我搞好课改的突破口,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让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那么,如何才能让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使整个课改顺利进行呢?
我始终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把搞好新课改的有效措施定位在开学初一个月内,我认为做好开学初的工作对于转化后进生搞好新课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开学初的工作可以使我们的新课改水到渠成,得心应手。而我认为这一个月当中,最关键的就是上好前两节课。
我想如果我们足够重视课改,学校给老师开的第一个会就是课改会,而老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也应该是以课改为话题的课,要想搞好新课改就得从开学初抓起。下面请老师们回想,暑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往往是学生们纷纷进入新的班级报到,接触新老师和新同学,班主任在班内等候点名,然后提一些要求,这就是最常见的开学第一课了。被称为见面课,而我想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八九年级的学生重新分班又迎来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每位同学都知道自己赢来了一个新的起点,而对于七年级新生,他们刚刚迈入中学校园,对中学生活充满好奇,充满期待,他们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中学七门课程的学习,对新的老师,新的课堂充满期待,所以针对学生们的这个心理变化,在开学初打破常规进行新课改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时机。
下面我就从这第一节课说起,我认为可以把第一节“见面课”上成“方向课”,(所谓“起跑很重要,方向是关键”)我通常是这样做的:在学生进教室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上我班的班训“课堂因你而精彩,你因课堂而快乐”字迹工整、大气,而现在班班都有多媒体,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出示班训,同时放励志歌曲如《我相信》《我要飞得更高》等,这样在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的第一刻就受到了积极向上的氛围的渲染。等全班同学到齐之后我会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班训,也是对你们的要求,然后,再放一段课的视频,视频课例要精选,一定要是新课改下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和饱满的精力去参与的高效课堂,边放视频边介绍高效课堂的有关要求,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课堂,你们要成为课堂的主人”。放视频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去打造这样的课堂,而是给学生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定位,给学生呈现一个理想的课堂状态,告诉学生可以怎样去做,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都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进而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参与每一节课,那么我们的高效课堂终会实现。这就是我眼中的开学第一课,我把它称为“方向课”。
那么开学初第二节课就是继班主任的第一节“方向课”之后,每位科任老师所上的第一节课,我把它称为“动员课”或“调动积极性课”,我认为新学期开始,每位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课,而是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调动课”,因为开学初同学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集体,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即使为后进生他们也同样有一颗想得到肯定和赞赏的自尊心,他们迫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用新眼光看待他们。每当开学初,我都会抓住他们这个内心变化的绝好时机,通过第一堂课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收到极佳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八年级新学期开始第一节课按教学进度应该是讲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我呢,没有按照教学进度走,而是减慢了教学进度,只讲第一章的前言部分,共五句话,按教学进度这部分应和第一节放在一起讲,最多占5分钟时间,而我安排了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看起来有点浪费时间,但做好了就能事半功倍。我是这样做的,整堂课只安排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简单问题,问题是: “你都知道哪些动物?他们生活在哪里?运动方式怎样?请介绍给大家”,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人人都从电视上或生活中看到过动物,并知道他们生活在那里,怎样运动。设计这样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简单问题并占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有话可说,并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保证让后进生全部参与课堂,每一届学生我都会对他们说:“我的生物课堂我从来都不叫同学的名字,都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主动回答,这节课呢,只有一个问题,我相信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展示,但是动物的介绍不许重复,如果你不抢先一步,你脑海中所想的动物就被别人抢先介绍了,那你是想做回答问题的前50%呢还是后50%呢?”其实所有学生都不愿做后者,学生们就都抢着回答问题,后进生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也都抢着回答问题。对于后进生来说,能够主动站起来就是成功。最后我统计了一下,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课堂,这样虽然第一节课慢了,但,就是这第一节课的慢,才成功的使后进生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第一次突破,使后进生有了成功的第一次体验,突破了以往“我不行”的心理防线。那么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主动就会有第二次,在以后的课堂中后进生就会更加积极,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又会带动后进生听讲质量的提高,这样形成良好的良性循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应了那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样通过前两节课有效地调动了后进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放松。还要继续采取措施进行强化。
首先,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采取有意识的给后进生创造表现机会,并抓住契机进行表扬激励的策略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比如在随之而来的第二节新授课,我在讲“鱼的侧线感知水流“时,故意提出一个问题:“鱼是喜欢顶着水流还是逆着水流呢?为什么?”我估计这一问题,优秀生肯定很困难,通常只有经常钓鱼或打渔的人才有经验,而这类人恰恰就是班内的后进生。所以我先戴高帽说:“看班内哪个聪明的学生知道?”在优秀生频频摇头的情况下往往是后进生抢先站了出来,就这一问题给优秀生做了详细解释,优秀生们恍然大悟,原来鱼呀,喜欢逆水停留,就此机会我因势利导,说:“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真广,知道的多,观察也仔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简单的几句话让后进生尝到了积极回答问题的甜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在同班同学中的地位。当他们赢得大家佩服的目光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有些问题竟然优秀生不会而老师却表扬了我”,强化了他们“我不笨,我和优秀生一样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自信心。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后进生就感觉课上回答问题错了不但不挨批评,对了还受表扬,以后就更愿回答了。课堂效率逐步提高。
第二,除了语言激励外,还要制定“第一个月的小组评价机制”,我认为第一个月除了通过语言激励进行评价外,加分机制还是要用的,因为开学初,学生小组间还没有形成默契,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开学初对学生的要求也很多,有要求就要有评价,评价是引领,正所谓“要什么就评什么,评什么就有什么”所以除了语言激励外还需要用分数来强化促进后进生的参与。我通常是这样做的:第一,课堂展示回答错了不减分,回答对了加分,目的是:避免学生怕自己回答错了减分而不敢回答的现象。那样的加分对课堂展示就不是促进而是抑制了。第二,每组4号之后加2分,通过4号之后加双分的策略,小组内就特别希望4号之后的后进生去展示来赢得本组更高的分数,小组成员对后进生的期望更是后进生展示的动力,也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他们的存在对小组真的太重要了,这样通过小组内积极向上的气氛就有效地带动了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如果以后小组配合默契了,成熟了,可适当取消加分。第三,在整节课的结尾,我有一个评选全员参与组的过程,即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也是通过引导集体舆论促进后进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有效措施。
关于评价的第四个看法就是:关注对倾听组的评价。在今年我们下发的教学流程中要求进行展示的任务最多不超三个,如果只关注对展示组的评价,不评价倾听组,那么倾听组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可有可无,充当听众即可。这样一节课就很少有质疑和补充,而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完善的,也是没有延伸的,所谓“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应该关注、鼓励倾听组的补充、质疑和纠错,有价值的补充、质疑和纠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所在,应加双分。这样同学们就会有意的在倾听中去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积极踊跃的发言补充。
以上这四点是我对开学初调动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当一个月后,学生习惯培养出来以后就可弹性的取消加分,但我认为加分可取消,评价必须有。
所以第三,我想说两个更加长效和持久的评价方法,这两个方法更适合我们长年坚持使用。第一个方法是我自己发现的,就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评语,点评后进生的进步表现,字不在多,能做到点评精辟触动心灵即可。记得王娜老师也提到过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效果很是好。只需我们做老师的别怕麻烦,其实想来也不麻烦,一天关注五个,一周就是25个,效果是极好的。第二个方法是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学来的,就是每周末都要在全班举行一次“全民公投”也就是让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评选出当周进步最大的同学,凡是获得票数最多的前三名都要征求科任老师的看法,如果科任老师也认为这些同学的进步很大,那就给这三位同学的家长发“报喜单”,“报喜单”是这样写的:“某某同学的家长您好,您的孩子某某某本周在学校表现良好,进步突出,特此通报,请予以鼓励,并建议给于适当的奖励。感谢您的配合,我们期待着您的孩子继续进步。”别小看这张小小的报喜单,其威力的确无穷。学生很开心自不必说,家长也很感动,以前经常被班主任打电话告状的家长如果遇到班主任请家长“来学校一趟”,那他们便是胆战心惊,十分不愿去学校但又不得不去。而现在孩子拿回家的不再是检讨而是报喜单,对家长也是莫大的鼓励,当他们被通知去学校时,便会积极主动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个方法我至今都在用,效果非常好。
据我每年的经验,经过一个月的改变,后进生普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认为自己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和优秀生存在很大差距,他们从心底里有一个顾虑,就是“自己的积极参与有用吗,能提高成绩吗?”对于能否提高成绩,他们心里真的没底。但对于他们的这种担心,我是有备而来的,在每节课的课前提问环节我都主要侧重对后进生的检查,通过检查我了解到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很牢固,并不亚于优秀生,成绩当然不会差,另外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成绩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因为所谓后进生以前的成绩不好不是头脑笨的不开窍记不住知识,而是他们的不参与导致课堂效率低,自然就掌握不住知识,而现在是他们参与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取得好成绩当然是水到渠成。
在我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为了坚定这部分同学的信心,我想到第四个强化措施,就是进行一次考试,给后进生吃一颗“定心丸”。试卷力求简单,夯实基础,事实证明,我班后进生中进步最大的上升了50分,最小的也上升了30分,
考试成绩的提高在恰当的时机给后进生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后进生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我不笨,我并不比别人差”,形成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终于体会到自己一个月来积极参与课堂不仅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还能提高成绩,更加强化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信心。看青莲的博客说,表扬十次不如让他体验一次,体验十次不如让他不成功一次,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再说说对于那个没考及格的学生,当时我并没有报他的分数,我看到他已经感到很不好意思,很没面子,只有他一人不及格,这时他承受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这时学生的自尊心是很需要维护的,我只对他说一句话“希望下次能报到你及格的分数,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为他下次成绩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这样在开学初第一个月,从第一节“方向课”到第二节所有同学都参与回答问题的“调动课”,再到以后的每一节都创造机会让后进生得以展示,再伺机进行语言激励表扬,评价和奖励相结合,让后进生每一节课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再到通过成绩的进步进一步坚定他们的信心。经过这样的一个月,我们的后进生真的改了,变了,最终习惯了。习惯于课上回答问题,习惯于积极参与展示。哪一节课不参与反而不自在了。当行为变成习惯,我们的课堂就升华了。所以我认为上好开学初的两节课和利用开学初一个月的时间调动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搞好新课改的有效措施。我把我的这种想法起了一个名字,叫 “一一二策略”。即一种角色,这里指后进生,一个月的时间,和关键的两节课。
经过“一一二策略”的实施不仅实现了课堂高效,而且确实做到了有效,学生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著名教育家王金战老师说过一句话:我的眼力没差生。通过通过这几年我对后进生的研究及调动,我感觉还真如王金战老师说的那样:我的眼里也没差生。
平时我们习惯于称班内某些学习不好考试底几的学生为傻子,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真正的傻子即是白痴,白痴是一种遗传病,现代社会出现白痴的几率几十万份之一,所以傻子很难出现在初中课堂里,其实每个学生都不傻,是他们在装傻,通过装傻让老师们忽视他的存在,以逃避课堂,是我们被他们傻的外表蒙骗了,所以归根结底倒是我们当老师的傻了。
最后借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东北师范大学王玉娟老师的话: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奇迹。
第二句:哲学大师奥修的话:莲花就是莲花,玫瑰就是玫瑰,只要喜欢无需比较。
第三句:我们教研室主任鲁老师的一句话:我们的课改不是把少数学生教好,而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
最后再追加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也就是我的话:只有后进生参与了,我们的课堂才升华了,我们的课改才成功了!那就让我们,向着成功,努力吧!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