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学校教育

(2023-08-16 12:48:52)

浅议学校教育

中国现在的教育存在着披着应试教育的外衣扎实地执行着应试教育的实质。学校的定位有着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

1、学校是实现家长望子成龙、升学率竞争的场所。

2、学校是道德的圣堂,与污浊的社会格格不入。

3、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与市井闹市没有什么区别。

4、学校是无所不能的,社会上出现的一切罪恶都归结于学校教育出了问题。

那学校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第一:学校是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以生活为中心。

学校不是和尚庙、道士观。这是一些保守派坚守的观点,他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孔子、老子等这样的名贤大家。他们为学生建造道德模本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其实自己离这个标准差得太远,只去苛求学生做到。而事实上几千年才出这么几个古圣先贤,又何必为这千年一遇而给万千生灵载上枷锁。

学校也不是市井、闹市。社会上的人员混杂,它们不承载着传递人类文明、改造社会的任务,故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具有导向或者说是模范性。而学校里的教师是通过规范培训具备一定先进思想的人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个个合格的公民。现在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他们终究一天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在,那么学校教育就是应该为其融入社会培养相应的能力。为此不能闭门造车。

第二: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故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应培养一个个健康的人。

有人把人这一生的所有需求比作0,而把健康比作1,没有这个1再多的0也无济于事。这个比喻朴实恰当。人的一生如果没有一个康健的身体做后盾,所有一切都白搭。故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应培养一个个健康的人。

这里的健康既包括生理上又包括心理上。生理上就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一定按照科学的方法做到营养均衡;如果没能为学生提营养膳食也应该会同家长或指导家长对每名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

现在很多时候生理上我们学校把它寄托在家长身上,然而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健康交没有放在重要地位。要知道它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同时也更不易做到,因为它提隐性的。这也是教师为什么被喻为天下灵魂工程师的一种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

第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

学生和教师相处的时间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多的。在学校能使好的变坏也能教坏的变好。既能叫人成成也能叫人做蛇。还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在这期间,教师和学生是接触最多的。所以师生必须结成朋友,成为朋友后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在学校里两者要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要想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奴役走向自由,教师必要有民主、自由之思想,由此思想才能影响到一批又一批有民主、自由思想之公民才能为改造社会起到作用。

学生健全人格需要到学校来进行完善,建立。它的完善不是靠口耳目相授的,它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召、完善。学生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坚持而后达到自动化的地步。故教师既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去引领、引导更需要进行专门的锻炼。

学生的学问是需要教师去点燃他的激情,而不是仅仅靠灌出来的。要知道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不知到知再到自知这个过程是需要历练的,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一旦进入社会脱离了教师这个拐杖他们将不能行,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故定要培养学生自己求得学问的能力。解放他们的脑、口、手。给他们操作、思考、讨论、总结、思辨的机会。让学校成为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

第四:人接受教育受到家庭、社会、学校、自我四个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但同时它高于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其人的发展来看,它需要经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自我四个方面的确影响。任意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或任意贬低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这四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合体。作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来说,要做好这之间的协调和指导作用。要发挥这四方面的确合力,而不能让其分力。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起点。着眼未来从近处着手,要改造自己、家庭和社会就是改造学校环境做起。要想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就先要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校园。要想有一个洁净的家居环境首先就要把校园整理洁净;要想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就要在校园里为其创造一种具有獐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条件和氛围。

学校不应身居高墙之下,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打开校门接受来自各方的参观批评,这样把学校放在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的生长。

参考文献:

我之学校观——《陶行知教育文集》145页。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