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求知不倦
求知不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49
  • 关注人气:2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红楼咏絮才

(2015-06-21 07:35:53)
标签:

柳絮

传承

离愁

上青天

分类: 红楼梦诗词研究

谁是红楼咏絮才

聂  

 

咏絮才之典出于《世说新语笺疏·咏雪》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后人据此把谢道韫誉为“咏絮才”。在《红楼梦》中,“堪怜咏絮才”直指林黛玉。无庸置疑,林黛玉是当之无愧的“咏絮才”,她不但在诗社中夺魁,还在《葬花吟》和《桃花行》等诗作中展现诗才,《三五中秋联句》更是成为大观园诗社的绝唱,然而,我们也不能忘了,《红楼梦》中具有“咏絮才”的并非黛玉一人,大观园诗社中夺魁次数最多的宝钗,性格豁达的湘云,见多识广的后起之秀宝琴,哪个不是一身学问,就是在诗社中屡屡垫底的宝玉的诗拿到外边也是被人赞颂不止。可以毫不声张地说,在《红楼梦》中有一个“咏絮才”的群体,大观园就是她们展示才华的舞台。然而,真正的“咏絮才”的较量在《红楼梦》中只有一次,也就是第七十回的《咏絮词》,虽然只有五首,但却汇集了大观园前海棠和后桃花两期诗社的精英:宝钗、黛玉、湘云和宝琴是诗社中最顶尖的四个诗人,宝玉和探春是二等诗人的代表,二人和作一首,也算能与前面四人比肩了。我不赞同《红楼梦》中哪个人物所写的诗就一定是只与这一个人有关的观点,《红楼梦》诗词是一个整体,作者把本人的创作思想溶入到其中,不同的板块有着不同的主题,因此,我更喜欢按版块来划分《红楼梦》诗词。五篇《咏絮词》理所当然的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并且是《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的唯一一次填词活动。我们从版块整体角度来加以分析,或许比我们单独分析其中的一两首诗更有效果。

一、《咏絮词》是对“咏絮才”的传承和发展

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即是对雪花的形象描述,同时也使轻飘的柳絮增添了一层厚重感。《红楼梦》中的五首《咏絮词》延续了谢道韫的这种风格,轻杨而又有深意。在柳絮的形象描述上,《咏絮词》增加了很多创意,比如薛宝琴的“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香雪是梅花的代称,把柳絮比做从树上落下的梅花,使柳絮显得更加的迷人;湘云的“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又把柳絮提高了一个档次,香雾的起源来自于女人的头发,像杜甫的《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苏东坡的《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诗:“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著髻鬟。”但这种香雾怎么能像柳絮一样散在天空。在洪昇的《长生殿》里,香雾是月宫里才能看到的景象,在《长生殿》中唯一的两出月宫戏里均出现了“香雾”一词。

第十一出《闻月》:“明河斜映,繁星微闪。俯将尘世遥觇,只见空濛香雾 

第五十出《重圆》:“【嘉庆子】看彩虹一道随步显,直与银河霄汉连,香雾蒙蒙不辨。(内作乐介)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香雾中所蕴含着的大量文化元素也是使《柳絮词》变得非同凡响。

同时由于宝琴的“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也使《柳絮词》与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柳絮词》的文化传承

在红学界的分析是不太原意承认文化传承的,人们宁愿相信《红楼梦》中所创造出的活色生鲜的生活场景是曹雪芹或者其它什么人用他的天才大脑所创造出来的。其实不承认文化传承,也就是不承认文化的发展。在《红楼梦》诗词诸版块中有着太多的文化传承的例子。我们不妨就《柳絮词》五首中的一些句子来谈一谈文化传承。

《柳絮词》的开山之作,湘云的《如梦令》的最后一句:“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实际上就受了宋词人辛弃疾《摸鱼儿》词和直接影响:“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日惹飞絮。” 

探春和宝玉的《南柯子》中的“空挂纤纤,徒垂络络。也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及宝钗的《临江仙》中的:“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都有着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的痕迹。

其七:“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万条。如今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白玉堂东风卷得均匀阵乱纷纷。”这一段完全是根据李商隐的《春日》翻作的。

欲入卢家白玉堂,新催破衣裳。衔红蕊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我想这种传承并无需什么解释。

三、强烈的惜春情绪

惜春,是《柳絮词》的一大特点,纷纷的柳絮飘落,也标志着春的结束,春光的美好让人依恋,春天离去让人惆怅。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如梦令.湘云》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西江月.宝琴》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南柯子.探春、宝玉》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唐多令.黛玉》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临江仙.宝钗》

除了宝钗一句,其它四人都略感伤感,惜春之情呼之欲出,而这种惜春之情表达作者的另一种情怀。

四、离合情愁是《柳絮词》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红楼梦》并非是一部专门描写风物的作品,它是一部情感大戏,《柳絮词》中反映出来的这种惜春情绪一定会和人的某种情感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情感是什么,五首《柳絮词》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离合之情,以春天的逝去来表达人们离合之恨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江南江北一般同, 偏是离人恨重——《西江月.宝琴》

也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南柯子.探春、宝玉》

黛玉的《唐多令》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离合二字,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深的离合之情,“凭尔去,忍淹留”明白无误地在说着离合之事,而“香残燕子楼”也是在借用关盼盼在燕子楼守候亡夫的故事。

就连被称作出新的宝钗的《临江仙》也是并没有离开离合之事:“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

通过上面的举例,已经完全可以确认,离合情愁是《柳絮词》的主旋律这一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五、离合故事的素材探源

主题确定以后,故事素材这一问题也就显尔易见的了。如果按照所谓“谶语”说,这一定是暗示着黛玉等人最后的悲剧命运。但至少这些在只有八十回的《石头记》里是没有的,我并不否认,从第五回的警幻情榜里作者已经对一些人物的结局有了暗示,“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里也包含着离愁情结。但最终《石头记》却还是以八十回收结。这让我们也无法让读者看到《红楼梦》作者为书人人物所设计的离合情愁到底是什么样的。但不管怎样,作为一部小说,它的任何故事情节都必须要有创作素材的,那么在《柳絮词》中的离愁苦调中,除了“谶语”外,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其它的源头呢?这就要靠我们从《柳絮词》本身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一)牛女双星是重要线索

宝玉和探春合作的《南柯子》最后一句是:“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蔡义江先生对“再见隔年期”有如下解释:

 4.隔年期——相隔一年才见一次。宋代王禹偁《中秋月》诗:“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其实这是从古乐府《七日夜牛女歌》“婉娈(亲爱)不终夕,二别周年期”化出来的。原本是说牛郎织女的。

七夕牛女为我们提供了一重要的信息,尽管牛女双星饱受着离别之苦,但他们的身上的至情至爱精神以及他们为世上离合之人提供的帮助作用还是很大的。

除了此句外,《咏絮词》中还有与牛女双星相关的元素:

空挂纤纤,徒垂络络。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宝玉和探春《南柯子》。

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宝钗《临江仙》

我要请大家注意的是两段词中都提及的“丝”和“缕”,表面上看,这“丝缕”指的就是纤细的柳枝,但络络丝一句却让我们把这“丝缕”与人工制品联系了起来,而织女织成的五色丝缕是美满爱情的象征,洪昇的《长生殿》更是把这织女的丝缕当成绾系情缘的信物,“待绾机丝补断缘

(二)飞花水流似曾相见

在宝钗《临江仙》的前半阙里有这样两句“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意思就是柳絮像落花一样随着逝去的水流而去。而花随水去的情景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答案就在《红楼梦》的第五回,警幻仙姑所唱的四句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宝钗诗中的“几曾随逝水”正是这“飞花逐水流”的翻版,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深深的离愁情绪。

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飞花逐水流”一句的源头时,找到了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

【锦缠道犯】【锦缠道】谩回首,梦中缘,花飞水流,只一点故情留。”这是《长生殿》第三十七出《尸解》中的一段唱词。背景是杨玉环的鬼魂回到了她与唐明皇面对牛女双星立下爱情盟誓的“长生殿”,回首一段往事时所发出的感触,花飞水流表达了她对离合的痛苦及对昔日情感的留恋,“只一点故情留”是希望她的真实情感能够感天动地,让她的“梦中缘”成为现实。

最终,她实现了这个愿望,而帮助她们实现这个愿望的正是前面提到过的牛女双星。宝钗的《临江仙》便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三)“江南江北一般同, 偏是离人恨重是洪昇离家游子的真实心境。

在清代文人中是谁饱受亲人离别之恨,是谁与亲人“江南江北”相望。洪昇洪昉思而已。“天伦之变”,导致洪昇一家八口离家远涉江北(北京)长达二十年之久,如果不是这么长时间的煎熬,怎么会是“离人恨重”呢,洪昇的诗中多次表达了与家人江南江北的思念之情。

扰扰半生南又北,未知归计定何年。——《夜泊》

病骨关河频跋涉,愁心南北两萦牵。道旁杨柳垂垂老,认得行人二十年。——《淮上登陆》

尤其后一首,同样是把垂柳与南北联在了一起。

(四)宝钗的《临江仙》解开了故事素材之谜

黛玉的《唐多令》是“缠绵悲戚”,而宝钗的《临江仙》是“欢愉之词”,书中把宝钗的“咏絮词”评为魁首的原因是“翻得好气力”。让人觉得宝钗对生活的态度更加潇洒。说宝钗的诗的后半部分潇洒,这不假,“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但让宝钗翻“缠绵悲戚”为“上青天”,这股“好气力”(好风)是从哪来的呢?没人去研究,只是没完没了地在人物自身上找转转,好像《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写诗一定要预示自身结局似的。因此,在几乎所有《红楼梦》诗词解读过程中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因为大多数《红楼梦》诗词所写内容均与当事人严重背离。最后没办法,就用谶语来搪塞,为自已的任意解释铺平道路。

其实呢,宝钗的《临江仙》并非无解,只须做到两点,《临江仙》存在的各种疑点就迎刃而解了。一是要抛开宝钗的自身,目光放在中国文化视野中;二是逐字逐句分析,不要漏掉任何信息。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临江仙》的下半部分:

“千丝万缕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句话有点没头没脑,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千丝万缕就能网住纷飞的柳絮吗?对于这种莫名奇妙的词句,人们再一次选择了回避,因为从字面上确实很难解释这两话。“随聚随分”,包含人们的悲欢离合,但这种悲欢离合之情与“万缕千丝”又有什么联系呢,“万缕千丝”看似“千丝万缕”一词的倒置,但千丝万缕一词是指事物错综复杂的局面,就像丝缕一样缠绕在一起。让我们翻开《红楼梦诗词》解读宝典《长生殿》看一下,第四十六出《觅魂》,织女对奉命前来寻觅杨玉环“芳魂”的道士杨通幽说道:“(贴)既如此,你自前去。咱又闻人世无穷恨,待绾机丝补断缘”第五十出【重圆】,织女对唐明皇进一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织成天上千丝巧,绾就人间百世缘。”这个“千丝”是由织女娘娘就,七月七日的七巧节,姑娘向织女“乞巧”所“乞”的正是织女娘娘五彩丝线。历代诗人描写七巧的诗句比比皆是,如被人社部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中就有:“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之句。宝钗《临江仙》要告诉人们的是,由织女娘娘织出的“万缕千丝”是能够主宰人的悲欢离合的神丝。拿到织女的“丝缕”,就能够保佑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管是“聚”,还是“分”。正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补恨填仇,是织女娘娘的“千丝”将一对“天上人间”两分离的情侣结成“百世缘”。所以说,“千丝万缕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的意思就是只要织女娘娘的庇护,就一定会再续前缘。这和《长生殿》最后一出戏《重圆》的一开头所说的完全是一个意思:“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而这个“夙愿”就天上的“重圆”。而这种织女“千丝”穿红线成就美好因缘的意向,也只能从杨贵妃这里出现,只能是在洪昇的《长生殿》中,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乞巧,织女的五色丝是保证姑娘们心灵手巧的神器,而非促成因缘的良药,他自已在婚姻上都在承受的痛苦,还顾及了别人嘛。只有在《长生殿》中她才成为一个空中红娘。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韶华无根,这本是青春早逝的代名词,这是说先唐明皇离世的杨玉环,一个“休笑”是个转折点,就是因为有了“好风”可以“送我上青云”,很多人都把这句当成宝钗的夺取贾家少奶奶的野心的表现,其实不然,在古典文学作品时里,上青云就是上青天。上青天去干什么,如果让苏东坡来回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要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回答:“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因为在织女娘娘的“千丝”的帮助下,被送上青天的一对离人再结连理。

谁是红楼咏絮才,以《四婵娟》为载体的洪昇为第一人选。以送春来表达离愁情结,以上青天来作为离愁故事的梦幻结局,这正是《长生殿》和《红楼梦》的共同主题,《红楼梦》诗词中之所以屡屡再现《长生殿》的故事,是因为洪昇在《长生殿》中所创建的文学体系令其挥之不去,只有用《长生殿》的旧瓶装《红楼梦》的新酒,才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