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中秋诗赏析(二)
(2013-03-12 16:46:39)
标签:
中秋诗玉栏清光唐明皇团圆 |
分类: 《长生殿》与《红楼梦》 |
贾雨村中秋诗赏析(二)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賈雨村的这首中秋诗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诗中出现的“护玉栏”和“人间万姓仰头看”之句,这首诗具有帝王隐寓几成定论,而由于此诗的背景的不确定性,也给人们自由发挥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于是乎明清间的帝王将相频频上镜,各路神仙各显神通,且每个人说的都是言之凿凿,因为这首诗似乎对任何帝王都有效。这算什么文学考证啊?难道对于这首诗的真解就这么石沉大海了吗?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停止一切妄猜,老老实实地去寻找一个标杆,把这首诗还原为作者特定的备景之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在的红学圈子最不愿意干的就是认真地进行文学比较,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任意发挥,即不费劲,又能吸引眼球,但是,有谁想过,那《红楼梦》怎么办?中国古典文学中唯一一部能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巨著就这么在我们手中毁了吗?笔者今天之所以敢这样说,就是因为笔者找到了这个标杆,请看下面这首诗:
海外传书怪鹤迟,词中有誓两心知。
更期十五团圆夜,纵有清光知对谁。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十五”对“三五”;“团圆”对“团圆”;“清光”对“晴光”,有谁会对两首诗的同源性产生疑问呢?
这四句就出现在《长生殿》第四十九出【得信】的下场诗,四句诗分别是四个诗人的诗句,为了分析问题方便,笔者将原作者姓名略去。即然这四句诗正是作者所限定的特定背景,那我们就来看一下《长生殿》第四十九出【得信】说了些什么吧。唐明皇把道士杨通幽派出去寻找杨玉环的魂魄,在焦急的等待之后,他终于得到来自来蓬莱仙境的“海外传书”,杨玉环传达织女的安排,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令唐明皇升天与杨玉环在月宫相会,永做天上夫妻。所以才有唐明皇“更期十五团圆夜”,《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这首中秋诗不但点出了三五团圆之意,“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也是对“纵有清光知对谁”的呼应,这玉栏二字是直指唐明皇,《长生殿》第九出【复召】对李杨二人经常相会的沉香亭有如下描述:
想亭际、凭阑仍是玉阑干。(阑同栏)
唐明皇游月宫也有:
是年八月中秋之夜,月色如银,万里一碧。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凭着白玉栏杆,仰面看着,浩然长想。
当我们把故事的梗概搞清楚了,那“人间万姓仰头看”一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深受万民爱戴的唐明皇在十五月圆之时踏着彩虹升天(第五十出【重回】:“看彩虹一道随步显,直与银河霄汉连”),与她心爱的玉妃重逢,“桂树下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此等壮景,怎能不让人驻足观看呢?洪昇的《长生殿》就是这样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情缘总归虚幻”,他把美好的愿望定格在了虚幻的神话世界。贾雨村这首中秋诗中的“玉栏”一词在《红楼梦》中也并非帝王之相,因为在《红楼梦》文本中对“玉栏”一词有着明确的注角,第十七回
清光独把良宵占,经万古纤尘不染。散瑶空,风露洒银蟾,一派仙音微飐。(《长生殿》第十一回【闻乐】)
这就是洪昇在《长生殿》中对“清光”的定位。八月十五夜,贾雨村也必须要为《长生殿》传诗。
后记:我在文中说唐明皇“深受万民爱戴”,没有一点凭空拔高的成份,《长生殿》就是这么写的,第四十一出【见月】“(众百姓上,跪接介)扶风百姓迎接老万岁爷。(生)生受你每,回去罢。(百姓叩头呼‘万岁’下)(生众行介)【玉胞肚】纷纷父老竞拦街,叩首齐呼‘万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