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大师托夫勒的又一个预言被现实所验证了。30年前,他曾断言,中性风潮将蔓延全世界,人们对性别的传统预期会不断模糊。30年后,在“男权国家”日本,突然出现了“爱裙族”男人;在同样传统的韩国,这类人通常被称为 “花样美男”。这个称呼来自两年前热播的韩剧《花样男子》,剧中帅气的4位男主人公都是“中性美男”;在中国,某选秀节目一夜间捧红了一个“伪娘”男生。客观者说,现代社会的精致生活,越来越不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男人“女性化”很自然。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把握各个阶段性教育的尺度?性社会学博士,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性教育专家 方刚 《 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东方出版社,给了我们答案。
■
在我看来,这正说明了社会对性别双性化,或性别多元越来越宽容了。早几十年,这样中性的形象不会出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估计也是反面角色。但现在不仅出现了,而且受到很多观众的喜欢,说明我们的包容心越来越强了,也说明社会的性别文化正在改变。但是,看电视里的别人是一回事,接受身边的人这样是一回事,接受自己的孩子这样又是一回事。越是离我们远的人,我们就越是能够包容。这种现象对于性教育的启发,至少在于:我们对于社会性别文化越来越包容,要有信心。因为有些教师总担心进行性别多元的教育,是过于遥远的理想。
■
永远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性别多元,是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尊重更多的实践,而不是要用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也永远不要担心人类社会会不存在性别差异。差异总会存在的,而且注定会更加多元,我们只是反对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简单的二元划分罢了。更不用担心这个世界混乱,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同时又尊重别人做自己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一定是和谐的社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有人说:你们说对同性恋应该宽容,将来人们都变成同性恋怎么办?无数研究证明,无论一个社会对同性恋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都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我们的种种担心与恐慌,仍然是来自主流的、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的优越感,以及对少数人的敌视。
■
首先,责怪一个刚读初二的男孩子缺少“男子汉气概”,这背后体现出一种“男性气概焦虑”。我们担心男人不像男人了,我们觉得男孩子需要被“拯救”了,我们害怕他们“变成”同性恋了。但是,可能他们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长辈们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在成长期,“男子汉气概”还需要时间来“成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一切都会自然地如人所愿。其次,“男子汉气概”就一定是有益于青少年的吗?对此,笔者已经在许多章节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里不再赘述了。简单一句话:性别气质兼性的人,是最理想的。、
★李银河作序盛赞:“破解学校与家庭性教育困局的力作。”
★ 本书为国内第一本首部倡导学校讲同性恋的书。
★★★★★★★★★★★★东方好书榜★★★★★★★★★★★★
1、《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2、《孔子与性文化》
3、《德龄公主回忆录》 慈禧贴身女官真实披露慈禧鲜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太后亲述“宫斗”“夺权”手段;解密老佛爷与光绪皇帝、皇后的真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