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水激荡大箭沟

(2012-10-16 15:07:57)
标签:

秦岭九寨沟

黄柏源大箭沟

秋水

分类: 探幽揽胜

   从西安出发,在骑行了约三百公里之后,10月4日下午,终于到达被称为“秦岭香格里拉”的黄柏塬,我投宿于一家陈姓农家乐。老陈家满庭院里晾着堆着刚摘的新玉米和刚挖的红薯,圈里几头肥猪哼哧哼哧的争着吃食,房周围一群散养的土鸡悠闲的在菜地里捣腾着,房檐下挂的红灯笼和招牌幌旗,在黄昏的秋风中招摇着,屋顶上升起一缕袅袅炊烟,真是一幅绝佳的田园农家暮色图。

http://s11/mw690/a63f877excc27e2aacd0a&690

   我特意住进他家那栋上世纪八十年代用泥土夯筑的老瓦房,一是为了图一个人的清净,二是为了返璞归真重温三十多年前的知青旧梦。夜里,山里的月光从土屋的瓦缝窗棂间透射进来,泛着幽幽的蓝光,满屋子弥漫着泥土味、青草味,还有刚收割的粮食味,我贪婪的允吸着。远处隐约传来幽咽的流水声还夹杂着一阵犬吠,窗外秋虫鼓噪个不停,此时骑车劳累了一天的我,渐渐地在鼾声和呓语中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二天先到镇上转转。黄柏塬坐落在两河交汇口,源自佛坪光头山的胥水河和发源鳌山南侧的红水河在一座台塬下汇合,因为台塬上长有黄柏树,故曰黄柏塬。临行前查阅资料得知:它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位于太白山西南脚下,太白县东南方,距县城71公里,境内山峰高耸,崇山拱持,层峦迭嶂;苍松翠柏,四季常青;河流纵横,碧流穿峡,涧溪蛇行,瀑潭相映,山借水而峻拔,水依山而妩媚。山秀水清,植被丰富,自然风光秀丽,红军遗址、谠骆古道等古迹较多,汉蜀文化特点突出,有“小江南”之美称。

http://s5/mw690/a63f877excc5f948000f4&690

    太白县把黄柏塬打造成了“生态旅游实验区”,每年10月中下旬一度的“秦岭红叶节”开幕仪式就在此地举行。到黄柏塬旅游有三处可去之地,核桃坪古道穿越、大箭沟观水、二郎坝农家体验。

   我从黄柏塬镇顺胥水河而下约6公里,路遇一条东南流向的溪涧,就是要去的被称为“秦岭里的九寨沟”的大箭沟。门票简介上这样写道:这里三阶瀑布风格各异,千姿百态,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瀑布游览区。

http://s16/mw690/a63f877excc283e996b9f&690

   来到沟口,只见两边青森森的岩对峙,几株虬枝修竹从岩缝里伸出,朝天空探去,弯出很美的弧度,仿佛还想揽回已去的盛夏。沟口十分狭窄,一条仄仄的水泥路蜿蜒地伸了进去,沟道里乱石堆磊几乎干涸。我十分纳闷,难道这就是盛传的“秦岭九寨沟”吗?

    带着疑问又向里走了二里地,峰回路转,豁然眼前开朗,驻足四下观望,忽然间就想起了有篇佳文,可以替代我初进大箭沟的感觉。文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想必大家知道了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名句。大箭沟除了里边的原住民,不同于陶翁笔下的那些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人之外,余下的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大箭沟现在是黄柏塬治下的一个村,十几户人家近六十口人,早就响应政府号召退耕还林,以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谋生。随着大箭沟旅游资源的开发,村里许多人家又搞起了农家乐接待,时下院子里停着不少游客的私家车,听说有的农家还想朝星级发展呢。河道两岸的可耕地里金黄的是玉米,鲜红的是山庾果,翠绿的是青白菜绿萝卜樱,山坡上满是核桃树、柿子树和板栗树,有的果实已经下树,有的嗷嗷待摘。

http://s12/mw690/a63f877excc27ee00529b&690

    进了山门往里走,不远看见一道水坝,这才知道沟口为何不见流水,原来是这道坝将水流截住,通过涵洞送往山那边的一个阶梯小发电站了。

    越往里走就越进入佳境,很快你便会融入到山水的怀抱。水漫石而染色,石出水而生态。当路边出现下到河谷的小径,快下去感受水的洁净凉爽和石的灵动美丽。来到大箭沟景点的第一站“观鱼台”,你就可以下到河谷里沿着刚竣工的木栈道溯河而上一次观水了。

  “观鱼台”又称“花鱼溪”,在整个长约500余米的河道里,是一块和山体连在一起的岩石作为河床,俯视河谷不禁又让我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沟谷上方及远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由于溪里生长有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水生动物细鳞鲑(梅花鱼)、娃娃鱼等,于是细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真是清泉石上流,碧水凭鱼跃。
http://s1/mw690/a63f877excc27f291ef60&690
http://s7/mw690/a63f877excc28012f3786&690



http://s15/mw690/a63f877excc27fbde488e&690

    继续前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缘溪岸栈道溯溪而上,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大箭沟既有江南之灵秀色,又有北国之壮美,千峰竞秀,万壑纳云,溪水柔美、斗折蛇行,叮叮咚咚吟唱出秋的风韵。此地山水相依,山因水而峻拔、水依山而妩媚,我轻装穿越,身临其境,有飘飘欲仙之感,景色真漂亮呀。
http://s16/mw690/a63f877excc2807dc746f&690
http://s9/mw690/a63f877excc28457f9ca8&690




http://s8/mw690/a63f877excc2809221f87&690

   “仙壶口”为横亘在河床底的一块整体岩石,硬是被流水冲刷出一条狭长的槽沟,如同巨斧劈开、钢钎凿成一般,河底奇石若壶,激流收归壶口,一传为太上老君在太白山燃炉炼丹,孙悟空提一把仙壶奉茶,不料猴子毛躁壶没有放稳当,从拔仙台上跌落此地化成的;二传是鳌山的一条黒蛟被镇压在兴隆岭下,有天乘看管它的童儿打瞌睡,就兴风作雨山洪暴发,黒蛟顺势归江入海,身后就留下这条“龙漕”。不管是哪一种传说,这“仙壶口”真乃天然景象,奇幻壮观。

http://s14/mw690/a63f877excc28117abacd&690

http://s14/mw690/a63f877excc281279f84d&690

http://s11/mw690/a63f877excc2813ba77ba&690

http://s13/mw690/a63f877excc28167da60c&690

   “三叠瀑”,一挂银链从旁侧山崖跌入主河道,中途折为三段,瀑水三叠,美若音阶。崖上瀑水莹白如雪,瀑上红叶通红如火,河里泉流碧翠如玉,一切是那么养眼入画,奇幻迷离,伫立河边仿佛耳闻丝弦,景乐交融,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欲又称:“音乐瀑”。

http://s6/mw690/a63f877excc281be21735&690

http://s4/mw690/a63f877excc281cf583e3&690

http://s9/mw690/a63f877exff9912faf828&690

http://s15/mw690/a63f877excc282108ebfe&690

http://s6/mw690/a63f877excc2824134475&690

http://s9/mw690/a63f877excc28255f4c58&690

http://s4/mw690/a63f877excc2827708c63&690

   “五彩石”浑然天成的一段平坦如砥的河床里,清亮透澈的水面下,整块岩石的罅隙纹理,经纬相织,纵横交错,构造成分的不同,矿化程度的差异,让河床底五彩斑斓,堆红叠绿,水石辉映,璀璨迷离,大自然造就五彩奇石,虽画家也羞于媲美。

http://s16/mw690/a63f877excc282e038acf&690

http://s3/mw690/a63f877excc282f1ea832&690

http://s6/mw690/a63f877excc28307e5695&690

http://s1/mw690/a63f877excc28327bf5b0&690

http://s5/mw690/a63f877excc2833a16544&690

http://s14/mw690/a63f877excc2835eb68cd&690

    到了熊猫谷口,这里是大熊猫的走廊,我睁大了眼睛,努力地向沟内竹林深处瞧去,期盼能有福分看到野生的国宝大熊猫。遗憾的是已经封上了铁栅栏,严禁游人进入,否则如果幸运的话,还真可以目睹野生国宝的天然风采。

    由于时间所限,不能再沿大箭沟继续向上,无法去体会穿越大熊猫、金丝猴走廊带的神秘和神韵,也不能去感受高山瀑布、高山草甸、奇石险峰,体验“登上太白兴隆岭,可观洋县周至境”的激情与豪迈了。

   走出大箭沟,嘴里哼着会心的腔曲,再次回望幽深狭长的山谷,盘算着下面该去黄柏塬的什么地方呢?

http://s15/mw690/a63f877excc28516f644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