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故宫之《探秘中和殿保和殿》

分类: 阅读书评 |
谢谢喆妈公益阅读
去故宫,可以有很多理由,但往往确只有一个理由,你会是什么理由要去故宫呢?
我要去故宫之《探秘中和殿 保和殿》
一提到故宫,大家肯定会感觉它的壮观,宏伟和神秘。就算我们身在故宫也很难了解到故宫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神秘故事吧。2019年的夏天孩子放暑假时我们一家人去了故宫,这是我们第一次去故宫,当时的人太多了,最可惜的是没能真正去了解故宫的秘密。打算2020年新年再去,计划没有变化快,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所有的行程,等有机会一定再去探秘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的整体建筑金碧辉煌,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外观形制,都雄伟、堂皇、庄严、和谐,是中国古建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为了让儿童更好的了解故宫,编写了《我要去故宫系列》绘本,这套书可以亲子共同阅读,孩子也可以独立阅读,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图书富有知识性,借助图片和手绘插图,对内容进行介绍,增加了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套书本20册,是以故宫20个建筑作为主题。包括: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西六宫、东六宫、宁寿全宫、乾隆花园、慈宁宫、重华宫、养心殿、文化殿、武英殿、珍宝馆、钟表馆。全书涉及广泛,将我们难以看到到的建筑细节、历史文化和精美文物讲给我们听,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故宫的神秘之美。
这次有幸读到其中的一本《探秘中和殿 保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是紫禁城中轴线上重要的建筑,在明代嘉靖年间遭遇火灾,并重修,与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和殿相比,年代更为久远一些。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中和”取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关系得以和顺。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平面呈长方形,是一座亦宫亦殿的建筑。“保和”《太和》《中和》互相呼应,核心思想是保持和谐才能长治久安。
让我们通过书内的一亩三分地、家家有谱牒、帝王暂居处、皇家宴会厅和进士排位赛这五个专题走进中和殿、保和殿两座大殿!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人们会经常用“一亩三分地”来形容自己的小地盘,却不知道这个俗语出自北京的先农坛。“国以农为全”皇帝为了显示对农业的重视,会举行亲耕礼。永乐皇帝下令专门开辟了一块土地供自己每年春天到此耕种。这块土地面积,恰如是一亩三分。皇帝耕种这“一亩三分地”既表示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又为文武百官做出了榜样。亲耕礼合,会由专人负责管理这一亩三分地。到了收获季节,要先向皇帝汇报稻谷的收获情况,然后选出优良的谷粒作为来年的种子,剩下部分储藏。农业的根本是天、地、人在者之间的关系。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皇帝举行亲耕典礼表达了对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和国泰民安的向往。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家谱,是一个家庭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又可以称为族谱、宗谱和家乘。
皇帝家的谱册称为玉牒,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族家谱,内容翔实,装帧精美。玉牒的纂修和审核也是一项大工程,步骤非常繁多,比我们现代每年都有的人口普查还要繁琐。但毫无疑问,清代玉牒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档案珍品,对档案学、历史学研究也有重要作用。
宫阙重重,天子居中
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大殿,初名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保和殿。最初,顺治三年(1646)顺治皇帝在保和殿居住,改保和殿为位育宫。这里不仅是顺治皇帝的寝宫,还是他召见大臣、自理政务的地方。顺治八年(1651)皇帝在位育宫大婚,顺治十一年(1654)顺治皇帝二次大婚,顺治十三年(1656)皇帝搬出居住了10年的位育宫,顺治十四年(1657)恢复保和殿名称。康熙皇帝即位之初仿效顺治将保和殿改为清宁宫。康熙九年(1670)清宁宫又恢复了保和殿名称。书中介绍了清代顺治、康熙皇帝为什么选择保和殿为寝宫,这些都与种族有关系吗?书中都有简单介绍。
觥筹交错,君臣同乐
在清代,保和殿作为皇家最高等级的宴会场所,在空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书中介绍了在宴会上皇帝使用的餐具及食物,还有满度的等级?此外,筵宴的名称、等级、地点、座次等都需要严格遵守清代宫廷规章和礼仪制度。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科举,是古代读书人做官途径之一。在本书的最后介绍了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什么等级,就象我们现在的考级一样,一级一级的往上考。结合成绩名次,再授予官职,开始入朝为官,为朝效力。
中和殿、保和殿在明代嘉靖年间遭遇火灾、并重修,与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和殿相比,年代更为久远一些。保和殿不仅是大家熟知的科举考试殿试考场,还曾是帝王寝室,中和殿、保和殿多年来发生过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