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悲壮的传奇——“贞义女碑”

(2013-07-22 14:55:31)
分类: 溪隱氿风

http://s10/mw690/a633ae9agx6BfSYzTC139&690                               

                           藏于宜兴周王庙碑廊的“贞义女碑”


    一个平凡的乡间浆纱女子,2500多年前的一次投河自沉,何以成就了一个多种版本的凄美故事,在历史的长河里生生不息?

  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200多年前的一次妙笔生花,何以镌刻了一座几经磨难的贞义女碑,在后人的膜拜中身处两地?

这是一条静静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流,名叫濑水或濑江。它从高淳县的固城湖发源,流经溧阳、宜兴,最后汇入浩淼的太湖。2500多年来,绵延不息的河水,一直流淌着一个女子的精魂,激荡着舍生取义的人性光辉,感天动地,彪炳千古!

 

1)这是风云变幻诸侯争霸的春秋末期。因为父兄被听信谗言的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只身逃亡,一夜白发过了昭关,后直奔吴国而来,在河边遇到了浆纱的史氏女,善与恶的人性斗争由此展现。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面对几乎只能在地上匍匐而行素不相识的逃难者,以及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女子该如何选择?为了自己的贞洁或不必要的麻烦,明哲保身,还是不顾一切地舍身救人?这个极其平凡的乡间女子选择了后者,人性之善绽放出了朴素而灿烂的光辉。伍子胥在吃完了女子送的一桶糨糊之后,完全可以做到杀人灭口以绝后患,又何苦再三返回,恳求女子不要告诉后面的追兵自己从这里经过?这不能不说又是一次人性中善与恶的挣扎,善终究战胜了恶。在伍子胥走开几步,只听身后传来扑通一声,女子竟然抱着石头投水自沉了。伍子胥悲痛欲绝。女子义无返顾毅然决然地纵身一跳,无疑使人性的光辉达到了辉煌的极致。但是直到今天,很多人无不为之感到不解和惋惜,怎么会有这样的傻女子呢?是因为女子担心自己难以忍受追兵的严刑拷问,还是为了自己的贞洁名誉抑或让伍子胥了无牵挂地逃往吴国,干脆自我灭口,全身自沉?

 

(2)可以说,一个并非阴险狡诈的忠臣虎将和一个并非贪生怕死的贞义女子的相遇,才使得故事的走向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以致让现代人怀疑其真实性。于是,故事接上了让人们在几千年之后依然可以得到验证的尾巴。逃到吴国后的伍子胥飞黄腾达被拜为相,来到女子自沉的河边,撒下三斗三升金瓜子以告慰女子的亡灵。据说后人在河中罱河泥,还能挖到金瓜子,溧阳的文管部门现在还保存着半粒金瓜子。无论金瓜子是真是假,它终究还是符合了好人有好报、知恩图报的传统道德准则,这样的结局使我们期待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和释放。

史氏女投河自沉的刚烈与贞义,很难以现代人的世俗价值观来作评价。她的行为映照着春秋时代“舍身取义”、“杀身成仁”、“重义轻生”的精神底色。在那个浴血而战,率性而为的春秋时代,人性的光辉往往以令人瞪目结舌的状态高扬着,后世为之景仰。于是史氏女被后人尊称“史贞女”,供奉在忠贞大义的道德祭台上。沿河两岸如溧阳的南渡镇上吴村(史贞女出生地)、木勺兜村(史贞女墓葬地)均建了许多祠庙,寄托着人们深深的怀念和虔诚的膜拜。在宜兴,史贞女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3)据《宜兴荆溪县新志》记载,“西溪贞义女庙,俗称浣纱庙,与伍相公祠相对……宜兴贞义见〈吴越春秋〉,尤可据证。”《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载:“南岸有伍相庙”;西溪就是现在的西氿。伍相公祠和浣纱女庙分别位于西氿口虾笼泾渡的南北两岸,如今则分别重建了胥渡亭和伍子胥与史贞女的塑像。宜兴一些地名的由来,也与伍子胥的踪迹密不可分。如《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载:“胥井(今属太华镇)在金泉三图,相传为伍子胥饮水处,马跑泉亦以子胥得名”。高塍镇的胥井村、回马头等地名的来历也与伍子胥有关。明代宜兴进士、礼部尚书吴俨写下了“浣纱人去不犹存,濯锦江空月长恋”之句。至清代,浣纱庙因战乱破坏,荒凉不堪,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的弟弟陈维岱在《河渎神·西溪浣纱女庙》一词中云:“古庙碧溪头,断碑长卧荒丘。门前老树缚吴牛,芦湾几个渔舟。飘渺灵旗天半去,蓬山杳杳珠树。深夜云车并归处,漆灯零乱如雨。”

 

4)  史贞女故事的千古流传,不能不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正是因为他1200多年前的一次妙笔生花,镌刻了一块贞义女碑,使得这个故事得到了更加确切的验证并流传千古。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唐代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的一个秋天,李白被史贞女的故事感动,第一次来到溧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的春天,李白第二次来到溧阳,溧阳县令郑晏邀请他为史贞女撰写碑文。李白妙笔生花,一气呵成写就了600多字的《贞义女碑铭并序》,记述了伍子胥遭谗奔吴和浣纱史女援以壶浆并自沉灭口的事迹。文中写道:“贞义女者,溧阳黄山里史氏之女也”、“逼迫于昭关,匍匐于濑者。舍车而徒,告穷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壶浆。全人自沉,形与口灭。”李白写好碑文后,特地请自己的族叔、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书写,刻石立碑。碑高1.72米,宽1米,厚0.22米。碑首呈半圆形,中间篆刻“贞义女碑”四个大字,两侧及上部浮雕双龙戏珠,并被竖立在伍子胥投金处。那么,伍子胥投金处,也就是史贞女投河自沉的地方又在哪里呢?这些在李白的碑文中并无记载,只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传说里。

  传说史贞女父亲早亡,她为奉养母亲,三十岁未嫁(见李白贞义女碑文“岁三十,弗移天于人,清英洁白,事母纯孝”)。后到濑水之滨的外祖父家(今溧阳南渡中桥村),随舅父学习纺织,中桥村也就被认为是当年史贞女投水处,历代都修建有贞女庙,俗称“浣纱娘娘庙”。庙后有“浣纱亭”和圆形浣纱石一块。如果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话,那么,贞义女碑当初就该竖立在中桥村了。

  但是有另一种说法也广为流传,并更有据可证。

 

(5)对于宜兴徐舍镇潘家坝丰台村65岁的吴志兵老人来说,童年父母看管水因寺,自己和伙伴在寺内玩耍,爬到贞义女碑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在渡济桥南岸就住着他们三户人家,是不交皇粮国税的三不管地带,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办高级社的时候,并入宜兴潘家坝。那么,贞义女碑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原来,明代万历年间,溧阳知县徐缙芳在横跨濑水的渡济桥南岸兴建了贞女祠及水因寺(位于与溧阳交界的宜兴潘家坝丰台村,丰台村古代曾隶属溧阳县),并将贞义女碑移于水因寺内。此碑在移入水因寺之前究竟位于何处?是否真是传说中史贞女投河自沉的溧阳中桥村呢?或者此碑当初就孤零零地竖立在渡济桥边,之后才被移到水因寺的呢?由于缺乏史料已经很难考证了。

  由于长年拓录,贞义女碑文字迹已经开始磨灭。民国初年,宜兴教师周科生、秦家斌等进行洗刻(字由秦家斌摹写),并在碑的右首加刻“水因寺”三字。水因寺、渡济桥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众多石器遗存却依然散落在现在的丰台村,随处可见。特别是当年水因寺的圆形鲤鱼莲花石座,被村民抱回后放在村口,常有老人过来烧香膜拜,里面盛满了香灰。

  那么,渡济桥边为何会兴建贞女祠及水因寺呢?让我们再来看看李白写的碑文:“每风号吴天,月苦荆水,响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金有泉,而刻石无主,哀哉!”荆水,荆溪也。宜兴旧称荆溪。《溧阳县志》记载:“濑水,东流为宜兴县之荆溪。”《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载:“西七十里渡济桥镇江府溧阳县界”。渡济桥是当时横跨濑水,连接宜兴和溧阳的桥梁。由此可见,史贞女当时移居渡济桥附近的村落,在渡济桥上投水自沉的说法显然在李白的碑文中可以得到一定的验证,并使得贞义女碑后来出现在渡济桥边的水因寺里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6)随着水因寺被毁,贞义女碑不知何时仆倒在了河岸的淤泥里不见天日。而后来石碑能够重见天日,它和一位老人的意外发现有关。

  1974年,邻近潘家坝的宜兴芳庄西湖大队,出现了一位提着篮筐拾野粪的老人,名叫潘孟延。他是从苏北涟水逃荒过来的,世代书香门第,所以在村里显得与众不同,总喜欢写写画画。一天,潘孟延像往常一样在村外田野里拾野粪,路过电灌站前一块架在渠道上的石板,眼睛不由一亮,石板的一头竟然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老人赶紧用沟渠里的水把石板冲洗干净,意外的瑰宝突然在老人面前出现。秀丽端庄、刚劲有力的碑文清晰如新,老人顺口读起来。当读到最后“唐天宝十五年载之春,前翰林内供奉学士陇西李白撰,李阳冰书”的时候,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跳,原来这竟是一块唐代的宝贝啊(其实,这并不是唐代的原碑了。潘孟延发现的这块碑,是北宋淳化五年,溧阳县令夏侯戬因原来的碑石损坏,捐俸金将碑文重刊铄石)!老人便请村里一位知青写信给宜兴有关部门报告此事。宜兴县文化局将这块经过磨难完好无缺的贞义女碑搬运到宜兴文化馆,后又迁至宜兴周王庙碑廊。那么,贞义女碑又是如何出现在宜兴芳庄村的呢?原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处大建电灌站,急需大量石料。贞义女碑被人在渡济桥河边发现后,从潘家坝搬运到了芳庄,充当石板桥横跨在渠道上,任人踩踏了二十多年。

  后来,溧阳有关部门还特地派人过来复制了这块碑,竖立在南渡镇上吴村(史贞女出生地)的贞女祠。与宜兴的碑不同的是,碑上少了“水因寺”三个字。

  几经磨难,身世传奇的贞义女碑,从唐代初刻,宋代重刻,明代迁至水因寺,后埋没渡济桥河边,直到最后重见天日,完好无缺地矗立在宜兴周王庙里,与忠贞报国捐躯疆场的周处朝夕相伴,无疑,它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和幸运的。如同一条濑水流经两座城市水乳交融、生生不息一样,身处宜兴、溧阳两地的贞义女碑,在矗立天地之间的相互守望中,向世人默默讲述着一段舍生取义感天动地的千古传奇,永不磨灭!

                                                                           摘自“宜兴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