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解读《无题·大野多钩棘》【问题不少】
(2022-06-21 13:11:39)
标签:
《红楼梦》文化校园 |
下面择录一篇【网文】,谈谈【有什么问题】?属于【个人看法】。
我【一边择录,一边议论】,随便说说。
见--
百度首页
无题·大野多钩棘
无题
大野多钩棘(1),长天列战云(2)。
几家春袅袅(3)?万籁静愔愔(4)。
下土惟秦醉(5),中流辍越吟(6)。
风波一浩荡(7),花树已萧森(8)。
[1]
创作背景编辑 播报
此诗作于1931年3月5日,是作者鲁迅赠给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弟弟内山嘉吉的未婚妻片山松藻的。
时值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根据地连续发动第一、二次反革命军事"围剿",除扬言要在伪"国民会议"召开前,将革命军队"一律肃清"外,还特别颁布所谓《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对国内进步文化人士施用惨不忍睹的恐怖手段。作者鲁迅感于时世借题发挥创作了此诗。
[1]
----评论:
此诗作于1931年3月5日,
历史上【1931年4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的战争。】才开始,是在【作诗之后】,不能算作【背景】,因此【背景】写的有点毛病。
其他【伪"国民会议"召开】等内容,没有写明召开时间,我不作评论。
注释译文编辑 播报
词句注释
(1)大野:辽阔的原野。钩棘:带刺的荆棘。
(2)长天:广阔的天空。
(3)袅(nio)袅:微风吹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春风袅袅,春光明媚。
----(有点问题?后面再说。)
(4)籁(lài):从孔窍里发出的声响。万籁指一切声音。愔(yn)愔:寂静无声。
(5)下土:即大地,《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秦醉:据张衡《西京赋》说:秦穆公做梦到了天上,天帝喝醉了,就把秦国的土地赐给了他。这里实际上指国民政府窃取了中国的统治权。
----(缺点是:【中流】没有说明?)
(6)辍:停止。越吟:唱越国的歌。据说战国时越人庄易在楚国做官,生病时还唱越国的歌,以示不忘故乡。"中流辍越吟"是说船到了河中就停止了越吟,指蒋介石在北伐的中途就公开背叛了革命。
----(评论:【越吟】是【思念故乡】之情;蒋介石背叛了革命,算什么【思念故乡】?)
(7)浩荡:这里用作动词,是振荡的意思。
----(【浩荡】和【振荡】绝不一样,不恰当,后面再说。)
(8)萧森:萧条零落。
[2]
-----------------------------
无题
大野多钩棘(1),长天列战云(2)。
几家春袅袅(3)?万籁静愔愔(4)。
下土惟秦醉(5),中流辍越吟(6)。
风波一浩荡(7),花树已萧森(8)。
[1]
【网文】白话译文
大地上闪烁着刀光剑影,天空里弥漫着烽火烟尘。
只有豪门望族寻欢作乐,大好河山全部饮泣吞声。
国民统治更多暴秦凶残,还有谁敢去写爱国作品?
狂风恶浪到处横冲直撞,芳香花木都已枯萎凋零。
(A)
把【几家春袅袅】解释成【只有豪门望族寻欢作乐】
----前面注解中,把【春袅袅】解释成【春光明媚】。
此处又把【几家】解释成【豪门望族】,
【豪门望族】已经【腐朽】,还能【春光明媚】吗?(自相矛盾)
【春袅袅】什么意思?
类似:
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暖花开、大地春回。
鲁迅对春天的描写如下:
见(《野草-秋夜》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几家春袅袅】含义也应如此,应是代表革命家。
(B)把【万籁静愔愔】解释成【大好河山全部饮泣吞声。】
----(评论:全国人民就这么好欺负吗?请问【共产党在哪里】?【井冈山】在干什么】?他们都在【饮泣吞声】吗?)
网上介绍:
【万籁】
万籁 :
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一切声音。(网上)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他会在万籁无声时大呼,也会在金鼓喧阗中沉默。"(网上)
【万籁】应该包括【全国人民大众】。
国民党只是【一小撮】,不够【万籁】资格。
----【全国人民和共产党】绝不会【饮泣吞声】,他们会【前仆后继,继续斗争,直至革命成功】。鲁迅也会【大声疾呼】,本篇即是。
(C)【下土惟秦醉】解释成【国民统治更多暴秦凶残】
----【下土】指【南京】,还算可以。
【白话文】把【中流辍越吟】解释成【还有谁敢去写爱国作品?】。
【注解中】还说:"中流辍越吟"是说船到了河中就停止了越吟,指蒋介石在北伐的中途就公开背叛了革命。
----前后自相矛盾。
此外,还没有说明【中流】是哪里?【越吟】是什么声音?为什么【停止】?
网上有人研究【中流】,介绍如下:
引证解释:
1.犹中道,正道。《荀子·礼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王先谦 集解:"中流,犹中道。" 章炳麟 《新方言·音表》:" 钱大昕 者,可谓得其中流矣; 戴震 者,可谓会其玄极矣; 何秋涛
等,盖无讥焉。"
2.江河中央;水中。《史记·周本纪》:" 武王
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 唐 张祜 《题润州金山寺》诗:"树影中流见,鐘声两岸闻。" 清 李渔
《怜香伴·赐姻》:"几曾见从井救人,人岸先登,自己反沉中流。"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 南北朝 及 南宋 时,常用以指 长江 中游,今 九江
上下一带地方。《南齐书·武帝纪》:"上以中流可以待敌,即据 盆口城 为战守之备。"《南齐书·州郡志上》:" 江州 ,镇 寻阳
,中流衿带。"《宋史·瀛国公纪》:" 似道 以 吕师夔 权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任中流调遣。"
4.泛指河流的中游。 曹聚仁 《万里行记·大江东去》:"假使
潘阳港 建筑完成了, 湘水 中流和 赣江 中流凿通了大运河, 洞庭湖 水直通 鄱阳湖 。"
5.一般;普通。《晋书·张辅传》:"良史述事,善足以奬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中国 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6.指普通的人。 宋 苏辙
《谢除尚书右丞表》:"﹝臣﹞才不逮於中流,幸则过於前辈。"
----其中最恰当的是3和4【常用以指 长江
中游】。
这样【下土】和【中流】互相呼应,比较恰当。
再看【长江 中游】是哪里?
长江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长江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可见【长江
中游】即【中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越吟】网上也有人研究:
越吟的解释
战国 时 【越 人】 庄舄 【仕 楚】
,爵至执珪,虽富贵,不忘故国,病中吟 越 歌以寄乡思。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汉 王粲 《登楼赋》:" 钟仪 幽而 楚 奏兮, 庄舄 显而
越 吟。"后因以喻思乡忆国之情。
唐 郎士元 《宿杜判官江楼》诗:"叶落觉乡梦,鸟啼惊 越
吟。"
宋 陆游 《上二府乞宫祠启》:"优游食足,敢陈 楚
些之穷;衰疾土思,但抱 越 吟之苦。"
明 姚潜 《过旧县再和南平韵》:"惟我耽 吴 酒,何人不 越
吟?"
鲁迅 《无题》诗:"下土惟 秦 醉,中流輟 越
吟。"
---可见,历代诗人都使用【越 吟】典故。【越
吟】不限于哪里人,也不限于【家乡哪里】,仅仅表示【思乡之情】,用于谁都可以。
【典源】的主人【庄舄】是【越国人】,却住在【楚】--【中流】;
【庄舄】早已死了,鲁迅写的"中流辍越吟"应该是【另一个人】,住在【中流】(正好是【楚】),【辍越吟】--【停止了思乡之情】。
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停止了思乡之情】?正是需要研究的、
可是【网文】却没有说出【停止越吟】的人是谁?反而前后矛盾,又说蒋介石,又说【谁敢去写爱国作品?】
总之,没有说清楚"中流辍越吟"是谁?
(D)把【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解释成【狂风恶浪到处横冲直撞,芳香花木都已枯萎凋零。】
----评论:好像鲁迅在做【天气预报】,正在播送【狂风恶浪】摧残【花草树木】。(可惜,没有说明【几级风浪】,专业性还不够强。)
难道
【全国的芳香花木】都枯萎凋零了吗?不符合实际。
【枯萎凋零】的只是少量的。国民党军队想要【砍掉全国的花草】,他也没有这个能力。
(E)浩荡
【注解为】浩荡:这里用作动词,是振荡的意思。
-----(评论:好像鲁迅是一位【物理教授】,正在讲授【风波】的【震荡】原理。)
鲁迅是【革命家】,不是研究【振荡】原理的。
网上【浩荡】出处:
《楚辞.屈原.九歌.河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晋.潘岳〈河阳县作〉诗二首之一:「洪流何浩荡,修芒郁岧峣。」
(形)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浩荡的长江。(作定语)
游行队伍浩荡地通过天安门。(作状语)
浩浩荡荡:
原指水势汹涌、壮阔的样子。现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浩荡】应是【浩浩荡荡】声势浩大的意思。与政治有关。
(F)风波
鲁迅讲的【风波】决不是自然界的风,
网上介绍
指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风波甚急,船不能行。"
指纠纷或患难。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网上)
示例
1. 世路风波
2. 惹出风波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网上)
【风波亭】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正史中对岳飞之死没有详细记载。时年三十九岁。(网上)
鲁迅讲的【风波】应是一场【政治风波】。【此网文】根本没有分析说明。
(G)【花树已萧森】绝不是【芳香花木都已枯萎凋零。】
鲁迅是【革命家】,不会专门写花草。
【花树已萧森】只能是【少数】,个别现象。
【花树】应该代表【革命者】。
这场【风波】(政治风波),造成了【一个人】【中流辍越吟】(在湖南停止思乡),也就是【花树已萧森】(死亡),【花树】就是【这个人】(女性)。
往下的
【作品鉴赏编辑
播报】……【文学赏析】……【名家点评】……
----不太重要,写的很多,也有问题,我不作评论,……
总之,【网文】对鲁迅诗歌的【核心部分】:【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政治含义】基本没有说明。
【主题】解得不对,我无法赞同。
大家需要【进一步研究】。
网上研究出来的【一部分注解】,写得都很好,值得学习。
自己也打算【另行研究】,以后再发表。
我在上文的【表格】中已经写了一部分。
2022-6-20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