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1)为什么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

(2018-09-12 05:57:47)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第一,【《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是一条批语,见27回开头: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庚辰(戚序、蒙府):《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
----根据这条批语,《葬花吟》不仅仅是埋葬"花瓣",也不仅仅写黛玉一个人,而是把【诸艳】都包括了,包括十二钗。

回目中的【杨妃】一般解作比喻宝钗,因为在此回中有"宝钗扑蝶"的描写。
回目中的【飞燕】一般解作比喻黛玉,于是认为【飞燕泣残红】就是"黛玉泣残红",于是把《葬花吟》称为"黛玉葬花"。
----可是,如果《葬花吟》完全写黛玉,就和批语【诸艳之归源】有矛盾。

第二,"山坡那边"【哭的好不伤感】的【丫头】是谁?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甲戌(庚辰)侧批:怕人笑说。】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庚辰侧批:新鲜。】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甲戌侧批: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愈出愈奇文。】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戌侧批: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下面是葬花吟原文)(27回)
----此处出现两个人,一个是宝玉,【已到了花冢】,没看见黛玉;还有一个人,在"山坡那边"【哭的好不伤感】,作者没有点名是黛玉,只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故意交代得糊涂。如果是黛玉,为什么不在【花冢】那块?怎么跑到"山坡那边"去了?究竟是谁?这些都有疑问。

【花】代表人:如果见了【花瓣】就哭,那就毫无价值,简直是神经病。
黛玉是【桃花】,宝钗是【牡丹花】,探春是【杏花】,李纨是【一枝老梅】,妙玉是【红梅花】,湘云是【西府海棠】……
【吟】有三种含义:(据《汉语大辞典》)
1、【吟】〔古文〕【唫】,本意是【叹息,呻吟】。
2、【鸣,叫】。
3、诗歌的一种体裁,可以吟唱。
----此处《葬花吟》是【痛苦的哀鸣】。
【葬花吟】:通过埋葬花瓣,回忆十二钗的不幸遭遇,表现【葬花人】的悲惨命运。不仅写了十二钗,还有甄士隐(江南宝玉)。

一、下面先看看《葬花吟》的写作背景

《葬花吟》写在读《会真记》之后,读《会真记》是原因;《葬花吟》是后果。
作者交代:
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庚辰侧批:好一阵凑趣风。】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情不情。】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23回)

----【落红成阵】指十二钗,其中黛玉是【桃花】;俗语有言(红杏出墙,梅开二度,桃色丑闻)。自从读《会真记》之后,黛玉学崔莺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贾雨村学张生,要【上玉人楼】。【花瓣】代表黛玉。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此处【水面】代表贾雨村,黛玉伏在贾雨村身上,发生了桃色丑闻。

【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庚辰侧批:好一阵凑趣风。】
----批语强调的【凑趣风】指【封氏】,黛玉本是【封氏】,此处宝玉是甄士隐,桃色丑闻是甄士隐家【着火】的原因。黛玉烧成了【笼烟眉】,凤姐、平儿变成一对【烧糊了的卷子】,探春挂着【烟雨图】,可卿挂着【燃篱图】,宝玉【化灰化烟】。黛玉被休,被撵出大观园,回娘家,黛玉成为一只【飞燕】,飞出大观园;宝钗【上青云】出家了,也飞出大观园,也是一只【飞燕】;甄士隐失掉了夫人黛玉、宝钗,也出家了,化灰化烟,他就是【梁间燕子】。一家三个燕子,全飞了。

桃花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表示黛玉被撵出大观园,像封氏一样回娘家。甄士隐失掉了夫人黛玉,出家了。
作者借用《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说明黛玉已经是【落花】【残荷】,回娘家没事干,当然【闲愁万种】。这就是《葬花吟》的写作背景。

【葬花人】是谁?
----黛玉是【江南甄家宝玉】正妻,宝钗是妾。【葬花人】应是他们的丈夫【江南甄家宝玉】,即甄士隐。(冷子兴、柳湘莲、倪二等人都是其替身。)

二、上面先弄清了《葬花吟》的背景,又弄清【葬花人】是谁,下面可以理解《葬花吟》诗句(27回)

原文解释:原文取自《脂汇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十二钗】都是"花",最后都已经飞出大观园,黛玉属于"被修",宝钗属于"出家",其他钗属于此二人的替身,有谁怜悯她们呢?
     江南宝玉失掉了两位夫人,红消香断。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见探春谜语: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游丝】指探春,【放风筝】指放走封氏,都代表黛玉。
    【春榭】包含"三春"和"藕香榭中的惜春",都飘飞了。
    【落絮】见《柳絮词》,【落絮】指宝钗"上青云"----出家。 
    黛玉像风筝一样飞出大观园,宝钗像柳絮一样飘荡出大观园。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指黛玉、宝钗,可惜他们的青春结束了;愁绪满怀无处释放的,包括黛玉、宝钗、宝玉(甄士隐)。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的是宝玉,【落花】代表黛玉、宝钗,甄士隐"手把花锄",【来复去】表示不肯践踏。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代表柳湘莲,【榆荚】代表智通寺老僧,都是甄士隐的化身,【自芳菲】--依然芳香。管不了黛玉、宝钗如何飘荡。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明年,闺中就没有黛玉、宝钗了。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指甄士隐的家庭,已经毁灭;
    【梁间燕子太无情!】对应【宝玉情不情】。【梁间燕子】指宝玉(甄士隐),有些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人去梁空巢也倾】表示家庭解体,安乐窝没有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宝钗、黛玉、甄士隐的日子不好过。江南宝玉还受到贾雨村(皇帝)的逼迫。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宝钗离家出走,不知去向,难以找到。黛玉回了娘家,更不能去找。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甲戍本》是"闷死",《庚辰本》是"闷杀",《程甲本》是"闷杀")
----两朵花都凋谢了。这个【葬花人】是指甄士隐,心情"闷杀"。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庚辰本》是"独把花锄",《甲戍本》是"独倚花锄")
----独自葬花,泪珠如血痕,心在流血。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的成语--杜鹃啼血: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杜鹃】本来代表"紫鹃、雪雁、鹦鹉",都是宝钗化身,已经飞去,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
     杜鹃也比喻甄士隐,甄士隐默默的【荷锄归去掩重门】,睡觉了。
    【掩重门】】类似宝钗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庚辰本》是"青灯照锌",《甲戍本》是"青灯照壁")
----这是出家人过的生活,包括(甄士隐、宝钗)。【青灯照壁】类似惜春诗句"青灯古佛人将老 "。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奴】:古代男女的自称。此处包含黛玉、宝钗、甄士隐。
     他们家遭遇的【葫芦案】倍伤神,一半【怜春】(可怜宝钗);一半【恼春】(恼怒黛玉)。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无言无语,来回反复思考。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天江南宝玉听到庭外有人【悲歌发】;这个【悲歌发】的,应是"山坡那边"【哭的好不伤感】的【丫头】。
    不知【悲歌发】的是【花魂】(指黛玉)?还是【鸟魂】(指紫鹃、雪雁、鹦鹉等,都是袭人、宝钗化身)?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鸟】指紫鹃、宝钗,已经出家,无法留下;【花】指黛玉,她因出轨而【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甄士隐愿意长出翅膀来,随宝钗飞走。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哪里有最好的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庚辰本》是"一堆净土";《甲戍本》不是"掊",写的是【坯】;《程高本》是"一抔净土"。)
----不如用【锦囊】把宝钗的艳骨收藏起来;用【一堆净土】把宝钗的"风流身躯"掩埋起来。至于黛玉,已经成为【潇湘妃】了,后来嫁给皇帝(贾雨村),不需要甄士隐掩埋。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包括甄士隐和宝钗,强于生活在大观园(皇宫)那个臭水沟中。至于黛玉,已经【不洁】。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古时吴越一带的方言。含"你"、"我"之意。
    【尔】指宝钗;【侬】指宝玉。 宝钗死去,甄士隐收葬;甄士隐不知什么时候死?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甲戍本》是"知有谁")
----甄士隐葬花,大家笑话他;他年甄士隐死了,有谁埋葬他呢?
    历史上,在"北京陶然亭公园"中有一个【香冢】和一个【鹦鹉冢】,【香冢】是(花魂),【鹦鹉冢】是(鸟魂)。北京陶然亭公园应是甄士隐出家的地址。【香冢】和【鹦鹉冢】应是曹雪芹立碑,现在已经没有了,保存在博物馆中。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宝钗也得【春残花渐落】,最后老死,成为白首双星。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两不知】指(宝钗与甄士隐)互相不知道。至于黛玉,已经改嫁贾雨村(皇帝),当【潇湘妃】去了。

《庚辰本》最后有【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宝玉听到"山坡上小丫头哭诉"后,无限痛苦。

《葬花吟》不像黛玉的口气,我判断是江南宝玉的口气,因此把习惯上常说的"黛玉葬花"解为"甄士隐葬花"。

附注:古诗文网有《葬花吟译文及注释》,与我的解释不同。但其中含有几个注解可供参考(不一定全对),列在下面。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一掊】: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这几个【佛教专用名词】,都与宝玉、宝钗出家有关,不适用于黛玉。
注:《汉语大词典》没有【香丘】解释。有【净土】解释,与上述略有不同。

《葬花吟》原文,各版本可能有些差别,本文只考究了《庚辰本、甲戍本》,其他(程高本、戚序本、蒙府本等)没有一一细细查看。

三、【其他的葬花】
   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62回)
----这段也是葬花,葬花的是宝玉,而非黛玉,把夫妻关系埋葬了。

四、黛玉痛苦吗?(23回)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蒙府侧批:真是韵人韵事!】【甲辰夹批:写出扫画仙女。】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庚辰侧批:如见如闻。】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
---黛玉埋花瓣,批语为"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没有痛苦的呻吟。不像《葬花吟》主人翁。

其他批语,可供参考:
【甲戌: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又如何写《葬花吟》。】
【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戚序(蒙府)总评:幸逢知己无回避,审语歌窗怕有人。总是关心浑不了,叮咛嘱咐为轻春。】 
【戚序(蒙府):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

《蒙府本》有一条特殊的批语:
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蒙侧:哭成的句子,到今日听了,竞做一场笑话。】
----这条【蒙府本侧批】,没有说谁"哭成的句子"?应该是【山坡那面哭的好不伤感】的人。她"哭成的句子"被曹雪芹发展成《葬花吟》。这"小丫头"是谁?黛玉乎?宝钗乎?我倾向于"出家前的宝钗"。

这"小丫头"应是【贾母的大丫头鸳鸯、鹦鹉、珍珠】,都是【袭人、宝钗】的化名,也就是文中的【鸟魂】。

2018-9-10
============
短评:关于"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问题
【锦囊】相当于一个“骨灰盒”,埋葬时,可以立个“坟墩”,或者“立个碑”。
《庚辰本》是"一堆净土",土比较多,可以把【锦囊】完整地掩埋,属于正常埋葬。
《甲戍本》不是"掊",写的是【坯】,意思是一块"没烧过的砖瓦",即“砖坯”。
----这就透露出“埋葬地点”是个【砖窑厂】。正好是本文中所分析的“陶然亭附近的【黑窑厂】”,【香冢】和【鹦鹉冢】就在这里。
《程高本》是"一抔净土","意思是一捧之土",土太少,意味着埋葬时没有工具,只好用手一捧一捧的堆砌。
----《三个版本》都很好,尤其是《甲戍本》最好,透露了埋葬地址。

2018-9-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