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者徒步线路回顾(17,天台)

标签:
旅游 |
17,台州天台徒步线
200911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ap1p.html
自宋朝以来,茶辽古道就为官道,乃温台至杭绍的必经之地,历经几载寒暑,逐成石级通衢,又于道旁植竹种树,为行路者蔽阴,古道二旁景色迷人,大家一路慢慢的游走,
紫阳老街因道教南宋始祖紫阳真人居住在此而得名,其中明朝“一门三巡抚” 的王宗沫,王士琦,王士昌亦居住在紫阳街南端,整条街长1080米,宽4-5米,南北走向贯穿古城区,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重要历史街区,长期沉积的民族风情,文化内涵,古老名店,显示出无限魅力;紫阳老街是台州府历史上最繁荣的商业街,
201008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1ya5.html
大柳溪发源于天台欢岙小吉岭,终止于天台泳溪乡大柳溪村,其间多瀑布,碧潭,是夏日溯溪,游泳的经典线路,也是攀瀑,滑瀑惊险场所,
201011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afui.html
天台国清讲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时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塔头寺(智者塔院,又名真觉寺)位于天台山北麓金地岭和银地岭啣合部的山坪上,距国清讲寺10公里,周围古松蔽日,修行凝翠,更兼地势高峻,居高临下,鸟瞰四方,尽收眼底,罡风飒飒,树影摇曳,清凉幽静,俗有“高明(寺)钟,塔头风”之称,
高明寺座落在天台县城东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在塔头寺与国清寺之间的半山中,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亲手创建的(当时称幽溪道场),相传为智者大师贮藏紫金,袈裟,贝叶经的地方,亦即史称“一叶飘经”的幽溪道场,在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徒步线路:天台国清寺—毛头村—金地岭—塔头寺—高明寺—幽溪—圆通洞—水碓坑—千丈岩—螺溪钓艇—碧螺潭—龙头颈,大致路线如下图蓝线,谷歌地图测平面总里程约为9公里,乘以山地系数1.2,总里程约12公里,
201011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agec.html
南黄古道是天台南屏与临海黄坦的通商要道,这条古道起于天台南屏乡前杨村,终于临海黄坦白水洋岭脚村,其秋天之景色绚烂,仿佛油画一般,天台人对南屏一带统称为南黄,南黄古道当地人叫枫树岭,每当秋至常有各地驴友到南黄古道上来赏秋,两边枫树红,绿,黄交相辉映,好似梦幻般的世界,浪漫的色彩,让人迷恋,令人沉醉,晶莹枫叶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茶寮古道为官道,乃温台至杭绍的必经之地,是茶辽村祖辈率子孙劈路铺石,厉经几载寒暑逐成石级通衢,又于石道两旁植竹种树,为行路者蔽荫,茶辽村已厉八百余年,古道依旧,古木参天,每当秋至,枫叶红如火,竹翠欲滴,清和入肺腑,佳景胜桃源,
201105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1xjn.html
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id=40843227&thesisid=242&flag=topic1
徒步线路:大同岭脚村-徐霞客古道-华顶峰(海拔1098米)-华顶寺-铜壶滴漏-石梁飞瀑,
华顶主峰是天台山的最高峰(海拔1098米),从华顶主峰顶俯视四周围的群山,重重山峦犹如片片莲瓣,而华顶峰正处在花心之中,故谓“华(花)顶”,华顶峰巅曾有拜经台,传说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遥拜《楞岩经》之地,由此使华顶更是著名,可惜在“文革”时代拜经台已毁了,现华顶主峰上就竖立着一根三角铁架子,
华顶讲寺坐落在华顶峰之下,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由德韶大师所创建,初名“圆觉道场”,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善兴寺,华顶讲寺是佛教的圣地,曾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华顶寺还为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著贡献。自唐朝以来,高丽三国和日本佛教徒都慕名来朝拜天台山,登上华顶峰,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早在陈末隋初,高丽沙门波若来江南参学,后入天台山,在华顶晓夜行道,影不出山,计十六年,五代时,高丽僧谛观,义通在天台山弘法,曾为天台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国自最澄入天台山学习天台教观以后,代代有僧人到天台山,
华顶国家森林公园云锦高山杜鹃满园开放,
“铜壶滴漏”其实分三层,亦形成三个瀑布,也就是徐霞客所叫做“断桥三曲”的地方,也是徐霞客所说的“各极神奇”,
“石梁飞瀑”景区位于天台县城北面20公里的石桥山中,景区面积6.5平方公里,“石梁飞瀑”是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沿入口处向下即进入了金溪翠谷之中,顺溪上行,山峦滴翠,古木参天,怪石遍布,奇峰突兀,是一处步移景异、触目皆成景的绝佳胜地,
201111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1xix.html
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id=65054401&thesisid=242&flag=topic1
“南黄古道”和“茶寮古道”是远近闻名的,在深秋欣赏红枫黄叶的地方,“南黄古道”其到深秋时期,景色绚烂,仿佛油画,要欣赏“南黄古道”的红枫黄叶就在南屏乡前杨村到枫树岭墩济公殿止,
“茶寮古道”古时已逐渐建成为石级通衢,茶寮村民当时又于官道两道旁植青竹,种枫树,为行路者蔽阴,古道二旁每至秋季景色迷人,红枫黄叶,“茶寮古道”的红枫黄叶是从“茶寮枫岭”碑起,到枫岭墩止,
201208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314j.html
天台县白鹤镇有个白水村,在白水村以北有一个白水坑大峡谷,一条白水溪流淌在白水坑大峡谷,白水坑大峡谷其所在的大贝山海拨并不高,大约在四百五十米左右,细望此山多沙石,山间植被也并不茂盛,遥望山顶可见大片裸露在外的沙石,山顶上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棵松树生长着,这样的生态环境就决定了大贝山的集雨面积是不够大,植被少,土地的蓄水含量就比较差,天一下雨整个白水坑大峡谷就溪涧水位高涨,水势汹涌,平常的时候白水坑大峡谷就多以涓涓溪流为主,所以在大雨期限间不要去白水坑大峡谷淌白水溪,白水坑大峡谷溯溪白水溪这是现在天台山的经典驴行路线之一,
第二座瀑布前,
第六七座瀑布前,
第九座瀑布前,
第十座瀑布前,
溯溪石板溪
第十一座瀑布前,
第十二座瀑布前,
艰难的向上攀登线路,
第十三座瀑布前,
徒步走向终点:岩下溪村,
201305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9a6p.html
2013年5月19日,是5·19中国旅游日确定后的第三个年,也是“游圣”徐霞客首游天台山400周年,天台山借助中国旅游日这个大平台,举办徐霞客首游天台山4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佛道天台的神山秀水,进一步了解天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由天台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重走霞客路”2013年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旅游文化节,“重走霞客路·早登天台山”千人徒步大赛,
负重徒步线路:花麦地—国清寺—金地岭—智者塔院—大慈寺遗址(智者说法处)—青思岙—贾庵—黄坦里岙—天封寺遗址—华顶寺(终点),路线总里程大约18公里,最高海拔900米,
2013063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1a8sa.html
http://bbs.cnool.net/cthread-104550250.html
唐代诗僧寒山子,人们常称其“寒山”,正是寒山子长达七十年的天台山隐居,使李白梦游而飞腾直欲去的天台山,从此有了寒山,寒山湖,寒岩洞,寒山寺,……“和合”,.成全了一道山水与人文融合的胜景,寒山是座明岩与寒岩,两岗夹峙之山,在“寒岩嶂”东南角,寒山山腹潜藏处,有一条宽40米,深350米幽邃峡谷,
寒山其中有一段山高形险,峭壁如城嶂,山中遍布洞穴瀑布,故名:“寒岩嶂”,“寒岩嶂”是上亿年前火山地质运动的产物,这“寒岩嶂”长约十里,当地人就称其为“十里铁甲龙”,
寒山属于“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范畴之内,寒山有主景“寒岩嶂”,“寒岩嶂”的主景是寒山子隐居的“寒岩洞天”和寒山子修道的“明岩古寺”,传说寒山子当年就在这里隐居修道,所以这里有一幢“明岩寺”,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了,故称“明岩古寺”,“明岩古寺”因地处偏,交通不便,故名气不及苏州寒山寺,不过这里是寒山子的根之所在,所以现在的“明岩古寺”已是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11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4e1d00102v3d8.html
紫凝山绵亘数十里,位于天台县城西南20公里,以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曾在此诵经感紫云之异而得名,紫凝山素有奇岩幽谷,
紫凝山神奇秀丽,山中有瀑布泉,垂流千尺,从山崖上分三折泻下,莹如白练,蔚为壮观,此瀑布与桐柏山的“福圣瀑”,石梁的“雪瀑”合称天台山瀑布“三绝”,紫凝瀑布之水,冬夏不竭,水质清洌,唐时,“茶圣”陆羽来此品茗,把山中瀑布评为最宜沏茶的“天下第十七水”,山因而得名“十七水”
能浏览到奇岩幽谷徒步线路:上曹村-紫凝山-十七水-开岩峡谷-古石桥-李家坑,
紫凝山上现有一片格桑花基地,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这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花朵,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