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传陈式太极拳--划圈


标签:
育儿 |
分类: 太极拳 |
洪传陈式太极拳--划圈
http://hiphotos.baidu.com/rower/pic/item/f615cfb44aed2e73f99779bb8701a18b86d6fa9f.jpg
太极拳之所以取名为“太极”是因为它理根太极之理,阴阳之法。其运行方式也是遵循了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既有公转又有自转。而洪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根据这一法则,将其运用到太极拳的锻炼中,并赋予其技击含义与整体配合方法。亦使洪派太极拳变得更为科学!
公转分为正旋与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我这次先介绍左、右正旋。左、右正旋既为左、右手的正旋。我们俗称“划圈”,亦有人称为云手。下面我以左手为例进行介绍正圈:
1、步法:侧马步站好,大约一肩半宽。
2、身法:立身中正,尾骨微微外翻,气沉丹田;胯要开,膝要合;腰左右自转。
3、眼法:眼看左前45度角,注视固定目标。
4、呼吸:自然呼吸。
将左手以螺旋掌置于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然后腰微微向右转,左手在原地自转。紧接着自转逆缠经下颌斜向左上方,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转到中指的高度齐眼时(注意手臂不要伸直),立刻松肩沉肘手变成顺缠,经外下弧线将肘收贴肋部,然后小臂和手随身的旋转,回到胸前,恰好转了一圈。所以称作划圈,如此周而复使,循环不息。
这个圈的形状如同鸡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在划圈的过程中中指要斜向上扬,不许下垂。腰在划圈的过程当中亦左右旋转。
李驻军先生在他的博客曾说明了腰是如何转的:
那是1995年师爷最后一个寿辰时,恩师淑淦先生及其他菏泽的同学都回去了,我留下来跟师爷学拳,那时候总是觉得有机会出来就应该多单独问师爷一些问题,多学习。当时就师爷、王宗宪老师、我三人在里间,师爷坐在北面的沙发上,王老师坐在南边的椅子上。二位老人看我练拳,师爷不时起来给我纠正,并做一些动作。纠正了一些拳架后,我又划圈,并问师爷腰裆劲的变化。我说,腰胯的转动十分重要,可我掌握不好,请师爷给我说一下。这时候,本来慈善和蔼的师爷突然大声训斥地说:“李驻军,你把你的膝盖固定起来,别让它动,你转转腰让我看看。”于是,我依法而行,果然腰胯转不动,而动的是肩部。我豁然开朗,告诉师爷,腰跨的转动是通过膝盖的起落而动的。这时师爷哈哈大笑起来,并对王老师说:“这个李驻军,一讲拳理就明白,就是不能把它结合到拳里。其实,练拳就是生活,就是劳动,在生活中能明白的道理,和做出来很放松的动作,你为什么一到练拳的时候就不中了呢?”接着有给我示范划圈,让我看腰、膝与手部变化的配合,前后大约有2个小时。可能是担心洪师爷累着,王宗宪老师起来给洪先生说:“老师,你休息一下,我给驻军觅(mi
)画觅(mi
)画(当时王老师说的是方言,我估计是比划比划的意思),您也凑着给我纠正纠正”。因为是师爷最后一次教我拳,也是王老师的谦逊及对恩师的尊崇之情。那天所发生的事情令我感动,一直记忆犹新,也会经常在脑子里放电影,回忆当时的情形,令人终生难忘!
王老师在那天下午教了我很长时间,也算我的老师,对他老人家我十分的佩服和尊重。记得那天划圈时,两个腿不断的发颤,看到师爷和师叔那么认真,自己是不敢偷懒,一会便浑身是汗。后来还是师爷看到我的表情,让我休息,并递给我一杯茶水。时间虽然过去10年了,当年的腼腆小伙子,成了中青年,对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并能为推广宣传、实践洪式太极拳做点事情了。但那天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改变我太极人生之路的一个转折点。现在想起来,充满了怀念、充满了幸福之感!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9/11e741ff093g214.jpg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0/11e7425f39cg215.jpg
洪公示范正手圈之二动
http://185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1/11e7427e722g213.jpg
正旋单手圈之三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2/11e74223ec8g214.jpg
正旋单手圈之三
http://185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2/11e7427d672g215.jpg
正旋单手圈四动(回到原位)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手的正反旋手圈时要应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特别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的配合。
先说正手圈
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练习,它的线路如下: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第一动,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为掤捋法。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捋法;第二动,身仍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而肩、胯部即为靠法);应知道的是:第二动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第三动,身略左转一点儿立变右转,手顺缠随腰的左转往上托一点儿为挒法,如一路第二十九式上云手第三动的挒、靠、肘、挤、按法。(此例为左手。肘法使用起来,小臂部顺逆皆可用,侧面贴近我偏前一点儿的人,我方肘法小臂应用逆缠,贴近我偏后的人,即用顺缠。不拘小臂部顺逆,手腕部必须略扬起,不许下垂。还有句话叫“打肘不见肘”,是说不许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离开肋部单独击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发劲。)单手挒法兼靠法如一路第十三式右转身捣碓第三动作;第三动,手继续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上弧线为按法。手由顺缠变逆缠,应随腰的变化而变,不是手的单独翻转,而是手走s
反旋单手圈之一动http://185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3/11e7429dc40g213.jpg
http://185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3/11e7423c067g214.jpg
反旋单手圈之二动
反旋单手圈之三动
http://183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5/11e742adbdag215.jpg
反旋单手圈之四动
http://184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1/24/8/17/11e7427013cg214.jpg
假定仍依右手为例在原处:第一动,身左转,收肘齐乳,手指上扬,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第八式初收第一动,对方手在下面为捋法,如再收第二动(此例为左手,不拘左右皆可用),与一路第十五式庇身捶的第三动;第二动,身略左转立变右转,手随身的右转回到胸口前,手指上扬,为掤法,肩部为靠法,肘臂部为肘、挤法,手部为按法。如:庇身捶二、三动作与一路第十式十字手第二动作的右靠法;与正手圈的第二动一样,肩与胯部都不许转大,要合住;第三动,身继续右转,手变逆缠,沿腹部、胯部走外上弧线,为挤法,如二路第六十一式第二动左进步挤;一路三十九式右转身蹬脚第二动;(此例均为左手)一路十字手的一动右下挤法;第四动,身继续右转,小手指上挑,在胸右前继续走外上弧线回到原处,为挤、採、按法;第四动与第一动转换处,为按法、小挒法。如一路第七十八式退步跨虎第三动。手走外上弧线时,一定要手领肘,肘领肩,不许亮肘。反手圈完成后,亦如椭圆形鸡蛋,不过大头在里而小头在外。
为了说明两个单手圈的线路,只能大体划分四动,其实每一动里无论在任何部位均可根据对方的方向、高、中、低等不同角度变换各种着法。拳式子里每个“着式”的用法,就是根据对方来力的方向而变化的。当有了一定基础后,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会体会出来。也就是说,反、正两个单手圈亦可大可小,真正实用起来,可小到从外形看不出圈来的。
腿部的变化,身左转,左腿必顺缠,右腿必逆缠,反之亦然,这是与生俱来的。看似简单的两个单手圈,即包括了手的八法,手、臂部的公转与自转,腿部的顺逆自转,身体的自转等整个套路中的要求,也是手臂在整套拳中的线路。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柔韧性以及与腰裆的螺旋配合,当练起套路来,当然就圆、柔,顺随,不僵硬,还可以防止学生亮肘。因此,我要求学生多练习划反正旋单手圈。
以下节选自水心武学教研室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中定荡力桩”是陈式洪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一套推手训练方法。它的理论根据来源于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一定律是说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中定荡力桩”不 管是左右练法还是前后练法,都是利用双腿的相互支撑。蹬动与地面形成的反作用力来提高运动员的下盘功夫。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运动员的下盘力量迅速增加, 对大地的蹬力就越大加上两腿之间力量的回荡和之身中正,就会产生内气膨胀和随遇平衡的效果。实践证明,训练效果明显。那么,“中定荡力桩'又是何人所创呢?
“中定荡力桩”是陈式洪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一套推手训练方法。它的理论根据来源于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一定律是说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中定荡力桩”不 管是左右练法还是前后练法,都是利用双腿的相互支撑。蹬动与地面形成的反作用力来提高运动员的下盘功夫。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运动员的下盘力量迅速增加, 对大地的蹬力就越大加上两腿之间力量的回荡和之身中正,就会产生内气膨胀和随遇平衡的效果。实践证明,训练效果明显。那么,“中定荡力桩'又是何人所创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