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觉寺——天台山古刹散记

(2012-06-15 10:59:05)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台山古刹散记

大觉寺

——天台山古刹散记

 

起源于大盘山的始丰溪,汇集众水,浩浩荡荡,向东面去。可是到了离天台县城东面十里的地方,突然向南拐了个大弯。就在这拐弯的环抱中,有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刹,叫“大觉寺”。

250多年前的一个早春,乍寒乍暧,在通往大觉寺的石径上,走来一位着长袍短褂的人。他就是在朝廷任过礼部侍郎的齐召南,百姓们称他“齐大人”。

他伫立在大殿的台阶上,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透出的有些剌眼的太阳,正照在他略带此疲惫的脸上。他望见始丰溪,如飘然的玉带一般,闪着细碎的银光,缓缓地在寺前拐弯流淌。波澜不惊的水面上,竹排竞放。忽然一道烟蓝的岚气,从溪面上冉冉而升,渐渐地,岚气梦幻一般地遮掩了对岸的山色,也弥漫了眼前这座松竹相拥的古寺。浸透在这浓厚的岚气中,齐大人顿感烦襟尽涤。而后,在他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要》中将“觉寺晴岚”列入了天台山十景之一。

早在元代,曾有一位名叫潘和道的才子,顶着炎炎烈日,来到这绿荫浓密的大觉寺。从始丰溪飘来的阵阵凉风,使得大殿檐下的风铃叮咚作响,窗外的竹林中虫声轻呤。石径上花瓣片片,放生池中的鱼儿偶尔跃出水面,从大殿里传出若轻若重的梵呗声如是天籁一般,潘才子不禁地呤了一首诗:

避暑入禅林,萧然清客心。

半窗修竹满,一径落花深。

把酒看山色,移床就树荫。

晚来欲罢去,风雨促新呤。

据史载,大觉寺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初名华严道场,距今一千余年。寺临始丰溪,左右回环,为天台县的“水口”。如今在大觉寺遗址上建起的是“大觉寺村”,也有人称“大港寺村”。

村里人见我们寻访大觉寺,热情地带我们来到村中的三间小屋,打开了小屋的门锁。村里人说,大觉寺的大殿、客堂、斋堂等,早在解放以前就已是破烂不堪,僧人也是惶恐不安地蜷缩地寮房里,过些日子,也不见了踪影。大雄宝殿的瓦顶被掀开。佛像虽然还端坐在莲花座上,可也是蓬头垢面。破“四旧”时,佛像终于倒下了。后来附近村子的人,将空荡的大殿拆了,拆下的砖瓦梁椽运去盖了集体屋。现今在寺址上住着的村民,原先是在离寺不远的“寺下村”移居来的。他们在原来大殿的地方盖了三间小屋,作为生产队的打麦场。建小屋时发现有几块刻有字迹的石碑,就将它们移到屋内竖立起来。一块是清乾隆十八年立的确定大觉寺田产的《总断勒石碑记》;另一块是清光绪七年立的,记载妙音、妙海两位大师为大觉寺赎回田产的功德。这或许是大觉寺留下的仅有的遗物。

三间小屋前的坡下有一口水塘,村里人称之“荷花塘”,水面上飘浮着棕红的藻类,不知深浅,也许这就是大觉寺的放生池吧。

寺后的大觉山上,长着一片松树,树林中是密密的茅草夹杂些稀稀的细竹,有几株梅树开着粉白的花朵,格外的生动,也平添了几分春意。当年齐大人走过的古驿道也淹没在茅草丛中。站在大觉山上极目远眺,清风徐徐,心胸顿感开阔。始丰溪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银白而耀眼的波光,溪对岸山峦叠翠,绿树丛中,村舍点点。

翻翻史志,大觉寺也没出过有名望的高僧大德,也没有做出什么名垂青史的功绩。从遗址上看,寺的规模也并不气势恢弘。人们还念念不忘大觉寺,究竟又是出于什么情结呢?

大觉寺的名声远扬,大都是归功于它所处的这块地方,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风水宝地。民间的那些诸如“座北朝南”、“水流环抱”、“倚山面水”等关于好风水的诠释,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形象的验证。在明代传灯大师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里,曾记载了大觉寺的两件事,颇有些意思。

宋政和甲午(1114)年,一位削瘦身材长须飘逸的道士,在大觉寺的周边转悠了多日,他时而凝目,时而深思。僧人们不知他要做什么,也不去打问。终于有一天,这位精通阴阳八卦的谢道士,领着几位豪绅地主,踏入了山门。他们要建造一座道观,以数百倾良田,来换取大觉寺这块地方。自然他的请求遭到大觉寺住僧的拒绝。因为大觉寺是一块宝地,即使是在大旱大涝之年,寺里的供给也是丰厚不减。寺僧们守住这里,也就是守着了一个温饱不愁的聚宝盆。

明弘治年间(1488-1505),有一位豪绅看中大觉寺的风水,意欲谋取过来作为祖坟的墓地,以庇护子孙们的万代幸福。可是想了许多计策都没有得逞,于是他暗中雇人,在一个风黑月高的深夜,潜入寺内,点着了一把火。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觉寺是青烟袅绕,一片残败。可是寺僧们抹去脸上的烟痕,一边在破落不堪的寮屋里挨守着,一边是绑紧裤脚管,外出化缘,重建殿宇。在历经百余年的艰辛之后,大觉寺重新复兴。

在大觉山上凝视了许久,始丰溪已没有了往日那波光涟漪,白帆远去的壮观。也没见到令齐大人激动不已的晴岚。大觉寺的远遁,难道那令人心颤的晴岚也追随而逝?或许晴岚并不钟情我们这些匆匆过客,而对于长年厮守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晴岚的升冉与飘散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惆怅之余,我竟有些羡慕起大觉寺的村民们,千百年众家纷争,而最终都未能获取的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却给这些质朴的村民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他们能在烈日炎炎的酷夏之季,体味到潘和道诗中那份幽静与清朗,去感受“把酒看山色,移床就树阴”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