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室成员4月日志1和2

(2022-05-01 18:18:42)
标签:

日志

分类: 示范引领

1.读《先生》

怀宁县星拱小学  汪降云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终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最近在读《先生》有共鸣有崇敬有喟叹……"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今读《先生》,崇敬与喟叹不绝。范仲淹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实属幸运,在白纸墨香里窥见先生们的意态神蕴,不忘就是活着,先生们仍然以他们的理想和胸襟活在当下祖国中。那时的中国学生不多,先生不少。
   深深敬仰蔡元培校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格局能容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等,也能聘请政治保守而国学精神的黄侃等,开学术之"百家争鸣"之风。
  倡导"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的胡适。有人说世间真君子唯胡适第一,逆境中的胡适让人叹息,正如先生所言,他是没有怪像的。每读字读图片,读到那份温和儒雅的澄澈,你就能真正明白"这位哲人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百岁老人马相伯被中共中央誉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创造了从震旦到复旦的传奇,他用百年的岁月在呐喊在唤醒;拥护自由的张伯苓创办系列南开学校,"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主张在当下都是至高无上的目标。
  那时学生少,先生多。现在呢?先生没有远去。

 在当今是否会说话被指为情商高低的主要表现。其实更多时候我想是表现在"会"的要义上。会说并非就是多说,要不然就不会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名言了。
  梅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百年之后墓修在十八尖山永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一件事--保护住清华大学。他在谈到自己当校长的心得时说:"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如何耳。
   "吾从众"是先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从众"不是没有主张,没有思想,而是尊重、自由和民主。在那个年代能协调各方,使得人人满意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宽厚的梅先生也有强硬的时候:当损害到学校,扰乱到学术,危及到学生时,梅先生的担当和厉声呵斥却有着震醒人心的效果。"大概或许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记得"在每个踟蹰与斟酌的背后是为大局为国的坚定,风雨飘摇之秋时的果敢让人震撼。
   梅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今再读,其理念仍为精深。
   不急不缓,平和淡定的梅先生是后世之楷模!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有关于先生的文章,所以先生的大名那时便记在了心里。只是不甚了解,今读先生生平事迹,让人敬仰。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一个大学校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即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养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养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先生于是做的,先生“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所以对于浙大的任职心理上是抗拒的。但为学校流入不论学术之地,又不管不顾担此重任。13年的治校让浙大成为“东方的剑桥”,学术之风甚浓。
   “不问异同,唯求其是”,“求是”不仅限为埋头做习题做实验,而该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战火中的“东方剑桥”一路西迁,在贵州湄潭是学术研究之风最盛之时。不成想后来却被拆分,这也是竺可桢料想的未来,就像大先生梅贻琦一样,因为爱,所以留下;因为爱,所以离开。
  “与之前相比,他在日记中流露的思想少了,更多的是事务性的记录”我想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这是惊涛骇浪的沉默,还是超然的淡然?想起了卷首语:“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痛语,再再看,或看出旷达。

工作室成员4月日志1和2 “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晏阳初对世界的发问,实到今日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读到晏阳初的生平,再看当下的世界,有几个找到了答案,我想对于有些人这大概是一个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人们都忙碌在寻找功名利禄之中。“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让人振奋。很惊叹佩服大先生的情怀,一生不为谋权谋势,倾其一生做了一件事:为中国和世界的劳苦大众服务,发展平民教育。晏先生是自由的,他是人间的太阳。
  现今的教育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我们常常在尘世的人流里寻找面包和飞舞的欲望,向往利己主义的精致的生活。却有那么一个人心里装着的是“每个人”,跨越国界的生命个体的存在。那么精致的一个人可以一边打网球、打板球、打猎、唱圣诗,也可以骑毛驴戴毡帽,去“化农民”必须“农民化”。我想我们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呢?去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

2.期待一路春暖花开

——读《和孩子一起日有所诵》后感

怀宁县星拱小学    储爱美

    读完孔晓艳老师的《和孩子一起日有所诵》一书后,心里倏忽地冒出这样的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诚然,这书因我的翻阅多了一份明艳,我也因此书多了一份动力。也许这就是与书共舞时最美的模样。

                     孔老师之印象

    谈本书的读后感,必须要花一些笔墨来说说孔晓艳老师。初见孔老师是在17年暑假的一次培训班上,她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只是感觉孔老师很爱笑,那笑很甜。后来真正让孔老师在我心底留下印痕的是她的一节诵读课。我深深记得那天她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的童谣是《从前有座山》。课上孔老师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们诵读这首古老的童谣。整节课,孔老师没有提一个琐碎的问题,而是用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肢体动作,一步一步引领孩子们感受诵读的魅力,感受童谣的魅力。以至于下课了,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还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开。就这样孔老师和童谣住进了我的心房。读完这本书,我更是被孔老师人格魅力折服。不曾想到,孔老师为了追随自己的梦想竟辞别了工作十年的幼儿教育岗位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说真的,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在成为语文老师后,孔老师遇到了人生的冬季——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年级倒数第一。身处应试教育的樊笼,谁又敢掉以轻心?于是,在一次次的叩问自己后,孔老师一头扎进教学研究中追求心中的那条语文之路。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探究的路上。孔老师遇见了薛瑞萍,遇见了《日有所诵》,找到了自己期许的语文教学的模样。从此孔老师走上了儿童阅读教学之路,这条路让她迎来了艳阳暖身的时刻,也成就了她所教的学生和她自己。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孔老师,可惜孔老师的美好,才疏学浅的我只能用言语表达出千万分之一。

启迪之一二

     细细读完本书后,除了惊叹孔老师的教学艺术,我更多的是在思考,思考怎样进行我的童谣诵读课程,我又该怎样将童谣根植在学生的心田呢?久久思考后,终于获得一点浅显的想法,其科学性还待在教学中实践验证:

    1)连续性诵读

     蒙台梭利说:“最令人惊讶的是,连续性的活动这种方式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正常发展之门。”日不间断的诵读就是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诵读童谣。这样,六年的时间里,学生们在日复一日、口诵心得的深入诵读中,感受到了童谣的音韵、节奏、趣味、内涵,并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试想一下,六年之后,我们的学生在童谣的浸润下将会有着怎样惊艳的成长!想想都是兴奋!

    2)花样诵读

     低年级学生的专注度低,怎样才能让他们一直对童谣的热度不减呢?我觉得孔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花样诵读。范读、齐读、赛读、对读、轮读、引读、加衬字读、表演读,节奏变化读……课堂上使用的诵读方式纷繁多样。每一种诵读方式都有自己的妙处。如果我们巧妙组合诵读的方式,学生诵读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久而久之,童谣诵读会与学生融为一体,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

    3)读绘结合

     读绘结合是指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同样的内容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读绘结合可以将童谣由文字变成画面,也可以根据画面来编写童谣,真正做到了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低年级学生天天喜欢画画,我们在童谣教学中穿插画画,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诵读童谣的兴趣,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努力,自有惊艳。我愿在童谣课程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期待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向着童谣明亮那方——携手共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