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174期司马迁

(2022-05-26 09:49:27)
标签:

史记

司马迁

秦岭一白

文化

历史

分类: 一白写历史

易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杨何在讲台上慢条斯理,底下的学生疯狂做笔记,作为易传领域的津贴专家,亲自授课的场面并不多见。

司马谈依然坐在第一排,眼神始终盯在老师身上,他前阵子刚学完天文历法,导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唐都。

他在追随老唐的过程中,养成师生同步的好习惯,传道受业又不是领导开会,当场消化才是最好的吸收。

这位同学,你举手干什么?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司马谈受到杨老师启发,大幅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天文历法结合易传本源,让他好像有种贯通的感觉。

杨何静静地听他讲述着,脸上逐渐露出欣喜的笑容,不发言会掩盖懂或不懂,一张口就知道是什么段位。

来来来,做我的入室弟子吧。

https://p7.itc.cn/images01/20220507/95895ba54c8c4ee89abc705ceaa942f9.jpeg

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司马谈的导师们很厉害,个个都是西汉的学科专家,至于凭什么挂上专家号,或许是因为家族颇有传承。

司马家的祖上追溯西周,一直主管周朝的国史工作,春秋战国时期流离失所,但是家族的夙愿并未流逝。

人不好活,所有信仰才很珍贵。

司马谈积累出丰富学识,又被各路导师们联合推荐,他成功应聘到太史岗位,负责修订汉朝的天文历法。

这一年,16岁的刘彻继位,少年天子继承祖辈积累的丰厚家产,还开创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建元。

汉武帝同样继承了屈辱,不满于对匈奴的送礼和亲,为此派人远赴西域找帮手(见秦岭一白.张骞篇)。

汉王朝的锋芒隐隐闪现,但是和司马谈没多大关系,太史职位更像基本配置,让王朝构架看着比较完整。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https://p0.itc.cn/images01/20220507/1b38fc3c25fd4ff081af56850f15392d.jpeg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作战部门忙得脚不沾地,司马谈每天准时上班下班,偶尔还能请假回趟老家,因为妻儿老小们都在韩城。

长安距离韩城五百多里,官道离天宇更是无法丈量,司马谈看得懂日月星位,却没有办法让一家人团聚。

京城房价太高了,再等几年吧。

司马谈接过妻子的农具,又掏出几个月积攒的工资,他伸直脑袋盯着大门口,却迟迟看不到儿子的身影。

妻子说儿子在南山放羊,和小伙伴玩到天黑才回家,司马谈摆好课本习题集,准备考核儿子的学业进度。

清脆的铃铛声越来越近,司马迁赶着羊群走进家门,一身粗布衣服沾满草籽,像个小大人似的满嘴吆喝。

看见院里桌子上的点心,司马迁顾不上洗手抓着吃,听见母亲笑骂摆个鬼脸,扭头冲着父亲背诵起课文。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507/7041f4cfa38a4de89e43f6b996505a60.jpeg

爹,长安很热闹吧?

一家三口坐在院里闲谈,习习夜风吹拂出平静温馨,司马谈摸着儿子的脑袋,何尝不想带他去见见世面。

繁华绚烂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成为激发追求的奋斗,也可能会让人虚浮飘忽,区别在于心智的沉稳程度。

司马谈比秤砣还沉稳,希望儿子比自己更沉稳。

环境对人犹如土壤对树,根基多深决定着能长多高,父亲能够带儿子去京城,但不能再让他也买不起房。

司马谈贯通了百家学说,赶上反匈浪潮没多大用处,如果将这些灌顶给儿子,或许会在下个国运里闪耀。

退可以让后代安身立命,进可以像祖上般执笔国史,司马家的族谱延续百年,信仰坚定也不差三年五年。

一轮明月点亮父亲心火,站起身来叮嘱儿子认真听,农家小院响起深邃言语,萦绕着一大一小两道身影。

儒者,以六艺为法,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上尧、舜,言其德行,虽百家不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虽百家不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故圣人重之。
...

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507/8286c428a1224608b849305b012cfab9.jpeg

道理通天,还是两地分居。

司马谈奔走于长安韩城,逐渐耗光了乡亲们的敬仰,董仲舒搞起天人感应了,为啥他连套房子都搞不定。

司马迁青出于蓝胜于蓝,几乎全部吸收父亲的学识,与世俗的成功标准不符,乡里评选先进青年也没他。

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脑海里汹涌澎湃的才情,狭小的乡间已经无法容纳,放羊的伙伴们娶妻生子,司马迁已经无法按部就班。

他心里装着太多的东西,横跨古今而且还纵贯南北,如果加上天文历法知识,给根梯子还想上天去看看。

司马谈欣慰地看着儿子,就像当年扬何看自己那般,他拿出多年积攒的工资,让儿子游历天下省着点花。

司马迁走出生养的故乡,书本上的记载被踩在脚下,身心意性四觉交融汇通,一路浪荡开启自己的人生。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
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逛完了?来京城上班吧!

https://p8.itc.cn/images01/20220507/a2332dfe2cd749548b59fd367039ef5a.jpeg

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司马谈给儿子谋个差事,司马迁全然没给父亲丢脸,思想阅历打下沉稳根基,跟随部队西征时表现优秀。

边疆公干夯实思想阅历,司马迁逐渐朝着政务靠近,不同于虚职岗位的父亲,封禅大典都不邀请他出席。

汉王朝首次举办盛会,司马谈被派去洛阳下乡。

半生求学融汇百家学说,半生劳碌也未曾偷懒懈怠,朝廷盛典上却可有可无,这让司马谈感到委屈愤懑。

自己一辈子是时运不济,看来无法复兴祖上的荣光,儿子步入正道很有出息,这份信仰终究要移交给他。

司马谈蜷缩在病床之上,气息微弱牢牢盯着司马迁,房间里面响起临终遗言,萦绕着一躺一跪两道身影。

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507/4cfa397305854f30937c2429746334b0.jpeg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司马迁走进太史办公室,轻轻抚摸父亲坐过的椅子,老爹全力跳出韩城农村,剩下的路只能靠自己去走。

漆黑夜空之中斗转星移,浩瀚宇宙吞噬父亲的一生,司马迁能不能挣脱束缚,或许他的心底也没有答案。

遵守岗位制度,还是先修正历法吧。

《颛顼历》是秦朝历法,沿用至今已经超过百年,累积的误差几乎肉眼可见,还没公鸡打鸣的准确度高。

司马迁建议编订新历法,以天子自居的汉武帝批准,但是工程交由大儒主导,司马迁顶多算是个分包商。

他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搜集整理海量的图书档案,如果夙愿一直当做传承,鬼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实现。

上大夫听说他着手修史,弥补四五百年之间的真空,当即奉劝如今四海生平,你搞这玩意是不是递刀子?

壶遂: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司马迁: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这是个人行为,不给你经费啊!

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507/54a7f4891539461bbd8cce7c6c47f1d0.jpeg

十年时间,司马迁列好大纲。

地上的事远比天上复杂,向上追溯刨到了黄帝坟头,向下延伸直到武帝当朝,要做就干脆做个旷古绝今。

日月流转带动寒来暑往,司马迁却牢牢楔在工位上,大框架起来后需要填充,心血伴随烛火被刻进竹简。

张骞回来了
苏武又走了
常惠也走了
李广自杀了
卫青和霍去病崛起了
...
(见秦岭一白.各人物单篇)

无数英才雄将频繁起落,将大汉王朝推向如日中天,司马迁常年钻在办公室,这些好像和他没多大关系。

三千年的历史涓涓流淌,从上古传说流到楚汉争霸,每一朵泛起涟漪的浪花,代表一个波澜壮阔的生命。

人生不在于能创造多少,关键是要将过往连点成面,思想阅历没有丝毫浪费,悉数收纳到史记的草稿里。

司马迁揉揉昏花的双眼,双手撑着桌子缓缓站起来,他能听到骨节的脆响声,却仿佛遮掩不了胸中激荡。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507/59caa758f071464c93e5b8d5ae1caf76.jpeg

李陵投降了,这你都不知道?

司马迁以为自己听错了,李陵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