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害怕什么?

标签:
健康 |
探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奇怪的是,越是衣食无忧,越是喜欢冒险,越是文明世界,越喜欢探究。研究发现,人体大脑内有一个原始区域能让人们富于冒险精神,这一研究成果也许有助于解释人们为何总喜欢尝鲜,从而不惜冒险。
文:章媛
如果除了人类本身,还有其他高等动物的话,它们一定会觉得人类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直立行走反而带来了脆弱的躯体、大脑比重越是增强,思考能力越是萎缩。还有,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比如越是害怕,越想尝试,越感到恐惧,越掩饰不住渴望。
在一项针对性研究中,英国科学家对志愿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并测量血液循环后发现,当人们在受控测试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品时,一个被称作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就会变得活跃。通过对这个主管新鲜感的区域进一步分析显示,腹侧纹状体能释放多巴胺等神经物质,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同时,产生跃跃欲试的渴望。研究人员认为,寻找新鲜体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基本行为倾向,就长期而言,尝试新选择有利进化。
代代相传
据分析,追逐危险、知难而进,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不关年龄,不分阶级,无论出身。照理说身处完善成熟的现代社会,大可以通过理性抑制冒险欲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冒险到底只是穷极无聊后的刺激,还是另有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冒险本是种遗传因子。历史上,惟有敢于开拓才能获取更多资源、创造更好生活,尽管这种大胆行为增加了死于非命的可能。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将热衷冒险视为强有力的标志。例如,生物学家早已证实,年轻女性内心更喜欢“危险”而非“安分守己”的男性。尽管已经过了凭孔武有力谋取一份好差事的年代,但潜意识中,这种形式的一见钟情形仍是现代人的本能。
人人冒险
除了遗传,冒险同样是生理需求。过去10年来,对大脑化学物质和基因的研究,证实了人类寻求刺激事出有因。人体内分泌的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介质,其数量多少以及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快慢,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刺激欲望。反过来,某种刺激也可能导致多巴胺释放,引起强烈感觉。那么体内多巴胺为何各不相同?就像酒量大小取决于一种酶,多巴胺分泌量同样如此。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种叫作一元胺氧化酶B的物质是多巴胺的主要分解物。体内一元胺氧化酶B越少,多巴胺的流动就越强,热衷于追求刺激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有人安分守己,有人生来不安。
和平演练
就像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要想在安逸的社会体验刺激,那种体验极限运动。它是速度与激情的代表,速度因激情而生,速度助推激情。从走到跑,从自行车到赛马再到赛车、肾上腺素与速度的螺旋上升成正比,危险性与速度同进同退。同样,高度同样决定了速度和投入度,直线高度的上升带来的是恐惧和挑战的几何放大。从攀岩、登塔、速降、跳水,到蹦极、跳伞,激情也随着高度的上升拉大尺度。
如果不想真正冒险,还可以浅尝辄止。研究显示,人的情绪、神经系统如果一直处于规律平淡的状态,并不符合生理规律,时不时打破平静才能达到身心平衡。恐怖电影的刺激,是将多余的荷尔蒙转化的一种方式。调查发现,在看恐怖电影时,人们并不真正害怕,而是为电影情节感到兴奋;其次,观众乐于忍受恐惧心理,以体验故事结束后如释重负的快感。这种关于人类能够同时体验两种极端情绪的说法也得到了验证,研究人员采用全新方法捕捉到同时出现的正面和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同时也适用于其他一些情感体验,比如说极限运动也会同时引起恐怖、冒险、厌恶等情绪。
肾上腺素
如果说多巴胺让人兴奋,那么肾上腺素则让人冲动。顾名思义,肾上腺激素由肾上腺分泌,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髓质激素可提高机体的警觉性,使神经兴奋、反应灵敏、供氧供血增加、血糖升高、糖和脂肪分解加速,以提供更多能量,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肾上腺髓质激素不是维持生命绝对必需的,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分泌很少,但当机体处于紧急情况时,则分泌增多。显然,它与机体对紧急情况(如恐惧、失血、面临争斗等)的应付能力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在忙的时候不感觉累,可一停下来就像垮了一样。肾上腺素同样能使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抵抗性,比如冷的时候,或是遇到惊吓、躲避突如其来事物时,肾上腺激素都会刺激大脑作出相应动作。
刺激与记忆
寻求刺激的动力因人而异,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有些人打打扑克玩玩小心跳即可,有些则越刺激越爽快。这就造成一个潜在危险:过低估计风险、过高估计预期成绩。最为常见的是所谓“乐观倾向”,即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强,更善于判断优劣。另外,更具危险的是冒险上瘾,即使完全清楚某些不健康、甚至玩命的习惯所包含的巨大风险,仍然乐此不疲,比如无视警戒标志,开车进入危险区;不怕浮冰太浅的提醒,“毅然决然”在湖面溜冰等。
反过来,一旦受到教训,对此的惊惶和躲避又会超出常规。出了事故的赛车手总是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碍才能回来,曾经溺水之人对水会有长久的恐惧,就连自己未曾遭遇的坠机事件也会引起很大恐慌。实际上,车祸的比例远高于坠机,但因为坠机比车祸要引人注目得多,所以影响也就越大。这契合了心理研究上关于认识误区的统计,即人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越是引人注目,就越有可能发生。至于负面记忆的挥之不去,也许能从进化论中找到答案。在大脑进化的成千上万年间,遭受敌人攻击或被毒蛇咬伤,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对此的恐惧心理也已深深印嵌在了神经系统中,哪怕早已迈入了现代社会。
如果除了人类本身,还有其他高等动物的话,它们一定会觉得人类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直立行走反而带来了脆弱的躯体、大脑比重越是增强,思考能力越是萎缩;还有,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比如越是害怕,越想尝试,越感到恐惧,越掩饰不住渴望。
在一项针对性研究中,英国科学家对志愿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并测量血液循环后发现,当人们在受控测试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品时,一个被称作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就会变得活跃。通过对这个主管新鲜感的区域进一步分析显示,腹侧纹状体能释放多巴胺等神经物质,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同时,产生跃跃欲试的渴望。研究人员认为,寻找新鲜体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基本行为倾向,就长期而言,尝试新选择有利进化。
代代相传
据分析,追逐危险、知难而进,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不关年龄,不分阶级,无论出身。照理说身处完善成熟的现代社会,大可以通过理性抑制冒险欲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冒险到底只是穷极无聊后的刺激,还是另有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冒险本是种遗传因子。历史上,惟有敢于开拓才能获取更多资源、创造更好生活,尽管这种大胆行为增加了死于非命的可能。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将热衷冒险视为强有力的标志。例如,生物学家早已证实,年轻女性内心更喜欢“危险”而非“安分守己”的男性。尽管已经过了凭孔武有力谋取一份好差事的年代,但潜意识中,这种形式的一见钟情形仍是现代人的本能。
人人冒险
除了遗传,冒险同样是生理需求。过去10年来,对大脑化学物质和基因的研究,证实了人类寻求刺激事出有因。人体内分泌的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介质,其数量多少以及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快慢,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刺激欲望。反过来,某种刺激也可能导致多巴胺释放,引起强烈感觉。那么体内多巴胺为何各不相同?就像酒量大小取决于一种酶,多巴胺分泌量同样如此。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种叫作一元胺氧化酶B的物质是多巴胺的主要分解物。体内一元胺氧化酶B越少,多巴胺的流动就越强,热衷于追求刺激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有人安分守己,有人生来不安。
和平演练
就像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要想在安逸的社会体验刺激,那种体验极限运动。它是速度与激情的代表,速度因激情而生,速度助推激情。从走到跑,从自行车到赛马再到赛车、肾上腺素与速度的螺旋上升成正比,危险性与速度同进同退。同样,高度同样决定了速度和投入度,直线高度的上升带来的是恐惧和挑战的几何放大。从攀岩、登塔、速降、跳水,到蹦极、跳伞,激情也随着高度的上升拉大尺度。
如果不想真正冒险,还可以浅尝辄止。研究显示,人的情绪、神经系统如果一直处于规律平淡的状态,并不符合生理规律,时不时打破平静才能达到身心平衡。恐怖电影的刺激,是将多余的荷尔蒙转化的一种方式。调查发现,在看恐怖电影时,人们并不真正害怕,而是为电影情节感到兴奋;其次,观众乐于忍受恐惧心理,以体验故事结束后如释重负的快感。这种关于人类能够同时体验两种极端情绪的说法也得到了验证,研究人员采用全新方法捕捉到同时出现的正面和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同时也适用于其他一些情感体验,比如说极限运动也会同时引起恐怖、冒险、厌恶等情绪。
肾上腺素
如果说多巴胺让人兴奋,那么肾上腺素则让人冲动。顾名思义,肾上腺激素由肾上腺分泌,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髓质激素可提高机体的警觉性,使神经兴奋、反应灵敏、供氧供血增加、血糖升高、糖和脂肪分解加速,以提供更多能量,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肾上腺髓质激素不是维持生命绝对必需的,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分泌很少,但当机体处于紧急情况时,则分泌增多。显然,它与机体对紧急情况(如恐惧、失血、面临争斗等)的应付能力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在忙的时候不感觉累,可一停下来就像垮了一样。肾上腺素同样能使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抵抗性,比如冷的时候,或是遇到惊吓、躲避突如其来事物时,肾上腺激素都会刺激大脑作出相应动作。
刺激与记忆
寻求刺激的动力因人而异,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有些人打打扑克玩玩小心跳即可,有些则越刺激越爽快。这就造成一个潜在危险:过低估计风险、过高估计预期成绩。最为常见的是所谓“乐观倾向”,即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强,更善于判断优劣。另外,更具危险的是冒险上瘾,即使完全清楚某些不健康、甚至玩命的习惯所包含的巨大风险,仍然乐此不疲,比如无视警戒标志,开车进入危险区;不怕浮冰太浅的提醒,“毅然决然”在湖面溜冰等。
反过来,一旦受到教训,对此的惊惶和躲避又会超出常规。出了事故的赛车手总是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碍才能回来,曾经溺水之人对水会有长久的恐惧,就连自己未曾遭遇的坠机事件也会引起很大恐慌。实际上,车祸的比例远高于坠机,但因为坠机比车祸要引人注目得多,所以影响也就越大。这契合了心理研究上关于认识误区的统计,即人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越是引人注目,就越有可能发生。至于负面记忆的挥之不去,也许能从进化论中找到答案。在大脑进化的成千上万年间,遭受敌人攻击或被毒蛇咬伤,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对此的恐惧心理也已深深印嵌在了神经系统中,哪怕早已迈入了现代社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