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寒天逛巴黎(九)——都市街景(下)

标签:
旅游石墩浮雕科学艺术 |
分类: 老土篇 |
七九寒天逛巴黎(九)——都市街景(下)
老土31
2024年6月22日
为1900年巴黎世博会而建,连接右岸香榭丽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 - Elysées)区域和左岸荣军院(L'hôtel des Invalides)建筑群的亚历山大三世艺术桥(Pont Alexandre III),是值得再说几句的街景话题。
为了确保这座小弧度低拱重载桥的稳定性,加强桥头地基坚实程度的额外安全措施是增加桥头基础的重量。该桥设计方案要求在两岸桥头的4角各建一座高17米,由石块砌成的墩柱。照片中行人同墩柱的尺寸相比较,不难断定那是4座巨大超级沉重的石墩。虽然每一座墩柱的尺度相同,但是其艺术体现各不相同。每座墩柱的柱顶涂金雕塑、柱体,及石刻人像和底座外表的浮雕分别遵循不同的艺术主题,出自不同名家之手。总共9位当年的知名雕刻家参与了那4座墩柱的艺术创作。
柱顶涂金青铜铸塑各是一匹飞马和一位法玛女神(Fame)的组合。西方艺术中同战争和胜利相关的女神被称作“维多利亚(Victoria)”,一般带有翅膀。体现文明和建设的女神被称作“法玛(Fame),一般不带翅膀。亚历山大三世桥4角柱顶上的4位法玛女神,右岸的两位象征科学和艺术(Fame of Sciences,Fame of Arts),左岸的两位体现通商和工业(Fame of Commerce,Fame of Industry)。
4座柱体及石刻人像的艺术主题体现的是4个法兰西历史上的红火时代。右岸的两座象征当代法国(Contemporary France)和早期查尔斯大帝(Charles the Great)的国王年代(768-814)。左岸的两座体现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France of the Renaissance)和路易十四(Louis XIV) 的国王年代(1654-1715)。建造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年代是近代巴黎城市建设最红火和最具后续影响的时期。
上图,在王族桥(Pont Royal)左岸桥头的东北方向视角。背景建筑是卢浮宫∏形建筑南侧翼的西头。车辆过桥之后偏左直行即可进入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生大手笔开发出的地下停车场。
下图,此回逛巴黎投宿旅馆附近玛莱住宅区(Marais)的街景。那是较为典型的犹太街区,以石木结构庭院建筑和难以想象的狭窄街道为特点。虽然,图中这条两侧布满商家的街道允许机动车辆通行,但是机动车道比人行道更狭窄。或许,这就是巴黎市中心百姓居民的居住环境。
法国人普遍的生活准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Work for Living)”。他们以东方民族甚至包括美国人在内的生活准则“活着是为了工作(Live for Working)”为笑料。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法国民众为什么要反对政府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2周岁提高至64周岁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