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寒天逛巴黎(八)——蓬皮杜中心(下)

标签:
旅游收藏现代内涵肖像 |
分类: 老土篇 |
七九寒天逛巴黎(八)——蓬皮杜中心(下)
老土31
2024年3月1日
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re)在2020世界疫情之前平均每年接待500万参观者。其中,国家现代艺术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的年接待人数大约350万。
2023年2月25日,周六,巴黎第5日的中午时分,我们在蓬皮杜中心逗留了一个时辰。
上图,蓬皮杜中心上空的南向视角。左侧远处的方形塔楼是正在火灾修复施工的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在圣母院同一视线方向更远处的堡顶建筑是位于左岸第5区的先贤祠(Panthéon)。
下图,蓬皮杜中心上空的西南视角。除了地标艾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远处的高楼群是位于巴黎市区西侧的金融娱乐区域拉地芳斯(La Defense)。右侧远处隐约可见的高楼是巴黎大歌剧院(Opéra de Paris)。
蓬皮杜中心法兰西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中的收藏是1914年之后的现代作品。由于建筑设计的初衷就是艺术展览,所以,展区的环境同原先被用作火车站的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近代艺术展览和原先被用作王公显贵宅居的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古典艺术展览有明显的差别。
展出的名家画作,明显缺乏比例,布局夸张,色彩反差。展出的名家雕塑,明显似物非物,搭配奇特,琢磨不透。
下图左侧,雕塑“和平之柱(Colonne de la paix)”。俄罗斯艺术家,安东尼·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954。
据展览的文字介绍,那是几支由焊接相连的金属棒材,体现陆地与天空衔接,以辐射的方式展开,承载着和平。棒材的平直边线和尖点体现能量射向无限远方,勾画对未来的憧憬。
围着那几支铁棒转了一圈,琢磨了一番,实在无法体会那文字介绍揭示的艺术内涵。
上图,浮雕“号角之声(Sonorite )”。荷兰雕塑家,塞萨尔·多梅拉(Cesar Domela),1946。
据展览的文字介绍,作者是20世纪的风格派(De Stijl)潮流艺术家。他使用不同材料创作浮雕,用材包括木材、彩绘金属、青铜、黄铜、以及玻璃和有机玻璃。在这件作品中,曲线创造了构图的节奏。白色的三角形和黑色的形状构成组合,而作为能量导体的黄铜则将整体与活力联系在一起。
实在太平常普通,难以想象这是名家艺术作品。
下图,油画“玛格丽特与黑猫(Marguerite au chat noir)”。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910。
马蒂斯是同毕加索同时代并齐名的法国著名画家,同毕加索一同开创了“抽象立体美术”。
据展览的文字介绍,马蒂斯为女儿玛格丽特创作了大约30幅肖像。其中这幅最具活力和风格,是他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品。背景的朴素和人物轮廓的简化加强了人物的个性化。
揣摩了一阵。上海老同学在上小学的孙辈们或许能拿出相同水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