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高考制度高考作弊替考事件 |
分类: 新闻时评 |
集体麻木怎样打开替考事件留下的“心结”
文/沈团
小A表示,代替考生进入考场如同中介和家长所承诺的那样,考试期间并无任何老师质疑过他的身份,一切顺利。然而,第一天指纹通过了,但第二天指纹膜出了点问题,可能指纹膜沾了灰尘。尽管如此小A还是顺利进入考场,巡考也没有进来。小A称:“老师被打通了,老师也会查证件,他看了证件也知道不是本人,但是他就当做不知道。(2014年6月22日钱江晚报)
近日,河南高考替考事件引起广泛关注。2名跨省代考组织者身份已查明。目前,武汉、河南警方正对其进行追抓。一位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代考枪手近日讲述了被洗脑过程,哭诉特别后悔,这一生被毁掉了。
想赚外快
却被拉进替考组织
小A是参与这次跨省代考事件的枪手之一,最初是被朋友以赚外快为由介绍给枪手中介组织的张老师。得知是代考之后,他考虑到有风险,一直比较犹豫。
此后,组织者李老师、张老师多次与他谈心。小A回忆,他们先谈自己的大学经历,再谈创业,说要多认识一些人,多做一些事情。小A称,当时老师还与他称兄道弟,说自己原来是华科的学生,也替考过。“这个社会有钱有权就什么都可以办得到,替考完全零风险的,出了事也是他们担责任。”被“洗脑”的小A将信将疑。
如今后悔莫及的枪手小A说,当他发现这样一个替考组织后,其实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举报。
“我当时也挺想举报他们的,然后一想举报了也会遭报复,我的信息他们都知道,我又怕他们找我麻烦。他们既然说了一点风险没有,我也就抱着侥幸心理任他们怂恿着去考试了。我真的是特别后悔,我当时应该勇敢一点去举报这件事情,至少要去反映一下。”因为对方掌握着自己的个人信息,他怕遭到报复,最终放弃了举报的念头。
据小A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一时困境,让他没能抵抗利益的诱惑。
他自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是瞒着老人参与了替考,现在最害怕的就是被他们知道。
“我害怕被开除学籍,因为我还打算考研。”小A这样说。
最后,小A告诫在校学生:“(我现在)特别后悔,希望广大同学、在校的学生不要这样,诚信是最重要的,家人知道肯定没办法接受,我这一生也毁了。”
虽然,替考案件每年都有,每年的花样也在翻新,不断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2014年6月17日,针对央视报道湖北大学生到河南开封杞县等考点参加高考替考一事,经查实违规违纪的考生165位,其中127人替考。涉案人数之多,地域之广,让舆论惊诧之余,发现严肃的考高也注有“水分”;更让舆论愤怒之余,发现事发考场内外的工作人员,缘何变得如此麻木?替考事件成为留给公众的“心结”。
美国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们在所处集体的极端心理环境下,会对周围的“越轨行为”麻木,甚至会争相做出类似的行为。本次替考事件考场所发生的状况,也是如此。不仅普通的监考老师对明显的作弊行为不闻不问,甚至是考点的巡考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舆论一眼看出“其中必有蹊跷”。如此低估大众的智商的做法,其中的集体麻木是替考事件留给公众的“心结”。
当然,公众的“心结”并不仅限于此,高考在大众心中属于严肃的人才选拔,可是出现了花钱就能办事、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例子,活生生地摆在公众面前,“解构”的绝不仅是高考本身,更是对大众的社会信任的侵蚀。纵使每年的高考人数如此众多,出现类似的替考,本属于孤案。可是,正是这样的个别事件,掀起了“蝴蝶效应”,此时,公众很难选择相信,怀疑便成为常态;让公众不再,心中也出现了“心结”。
破除集体麻木,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让考生、家长、教育部门树立对法律的敬威,不敢越雷池一步。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美国执法部门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涉嫌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司法部的官员声明说,此次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罪名成立,将面临5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我们乐见,如此对作弊行为不近人情。
有人说,高考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制度规定不可谓不严密。可是,高考本本身承载得过多,已经“超载”了家庭和个人的梦想。苛以重刑或许可以减少作弊的现象,但治标不治本。改革高考制度,变革教育制度,才能抬高类似作弊的成本,也能让作弊者无处遁形。高考领域的集体麻木也就销声匿迹,信任得以重建,大众对高考作弊的“心结”才能够彻底打开。
本文由沈团发表(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仅限新浪博客转载。
本博客内容未经许可,任何网站、个人、平面纸媒体、电视等不得转载和发表!
转载请联系QQ:349166614,注明来意。
作者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