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编自演绑架案应试教育考试成绩心理压力杂谈 |
分类: 新闻时评 |
沈团/文
考试的成绩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小学生都会害怕对面家长,因为不希望从父母眼里看到失望。12岁的小男孩小伟,在义乌大陈镇一所学校读书,早上到校后,他说要出去买支笔,之后就失踪了,整整12小时后重新出现。他说出了一个惊险的经历:“我被绑架了,最后找了一个机会逃了出来。”说这件事时,孩子似乎被吓到的表情,讲的滴水不漏的情节,让家长、老师,乃至记者都相信他真的遇到了危险。( 消息来源:浙江在线 )
试问:小伟自编自演被绑架,背后到底有没有隐情?
隐情一、考试的成绩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小学生都会害怕对面家长。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只重视高分学生,是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学习压力,考试分数也就成为了家长评判孩子学习的标准。孩子考试分数不理想,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责骂,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会造成沉重的打击。
隐情二、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原本考试只是为了检测和反馈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现在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开始应付和逃避考试了,经常能够看到有的孩子考试作弊,找替考等行为。很多孩子在面临考试分数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心理疾病,如逃学、精神抑郁、孤僻等。
隐情三、当天要上交家长签字的期中考试卷子,可他没考好,没敢让家长看。
现在的“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老师要求孩子找家长签字,是想让家长根据考试分数严管并监督孩子学习,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
隐情四、孩子的心智远非常成熟,此事疑似学于电视上。
12岁的孩子能够自编自演被绑架,并且叙述事件过程中的表情、额头上的乌青、在外躲避两天,可见孩子脑海中有很清晰的思路。现在的孩子都非常的聪明,自编绑架案怀疑是从电视剧上学习而来的。
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使学生过分的追求分数,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发展。考试成绩下的家长个个心急如火,孩子学习成绩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计划。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学生成绩不好,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和应试教育关系密切,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造成了中国学生达到60%的近视率,近年来,哈佛等世界名校对中国来的学生较为排斥,认为他们的“高分低能”化现象严重。实行素质教育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素质的评价可能充斥较多主观因素,可能导致新的不公,所以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来制约素质评价,杜绝为了私利而做出的素质评价。
笔者想说: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请注意下素质教育,考试分数并不能定格学生的一辈子。过分的强调考试分数将会给祖国的花朵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