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的课型
(2015-11-29 00:00:06)分类: 教学专题 |
主题阅读的课型
陆
课 |
课 |
内 |
说 |
第1课时 |
单元导读课 |
单元导读+1精读+1略读 |
总起、定向 |
第2—4课时 |
整体识字课 |
人教版4篇课文中的生字+两翼教材部分生字 |
一年级4节;二年级3节;升一个年级递减1节。 高年级不开。 |
第5—9课时 |
以文带文课 |
每节2-3篇,学10-15篇 |
重点课型 |
第10-11课时 |
读写联动课 |
每课时读1篇+写1片段 |
低段2节,中段3节, 高段4节 |
第12课时 |
自主阅读课 |
每节4-5篇,共4-15篇 可以读整本的书。 |
实验半年后开,中低段1-2节;高段2-3节 |
第13课时 |
基础训练课 |
人教版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最基础的字词句知识 |
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目标激励 |
第14课时 |
总结分享课 |
展示本单元积累的诗文 |
只展示结果 |
一、“以文带文”课型
——读的模块(15分钟左右)读中认字;读中释词;读中品句;读中析篇;读中悟理……基本上不提问。
——说的模块(10分钟左右)说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说心得体会;说学习方法……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背诵模块(5分钟左右)一学期完成课内30个片段背诵。
精读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重点讲的这段话有三个特色:
第一段话描写了人物动作,非常有特色: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用什么挖的?怎么挖的?都没写。只是写了挖的时间。这段话写时间的时候中间用的是逗号,它为什么不用顿号或其它符号?如果是顿号那就很轻松、快速地读完。可是改成逗号就不同了,语气低沉、语速缓慢,带着学生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理解爸爸为了救埋在废墟中的儿子,弃而不舍、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精神;
接下来就描写了人物的外貌: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难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一边读,脑袋里面已经浮现在人物外貌的画面。
后面又描写了人物的语言:
带一篇读略文
1、读一读:根据自学提纲读:画出关键性语句,想一想“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批上你的看法。(3分钟)
2、说一说:围绕“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讨论(2分钟)
3、讲一讲:学生读:不上锁的门……教师点评(1分钟)
——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
——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是母亲盼儿归望眼欲穿的眼睛……
——是母亲滴血的心……(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批注)
下面我们真实体验一下: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生:不上锁的门……
师: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
这段文字讲下来只需要一分钟时间,老师在课堂在讲话要惜字如金,惜时如金,惜墨如金。学生一读,老师一评。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和批注,这样就领悟记住了。这个作业是有跨度的,学生记住了很多词语:“望眼欲穿、盼儿归……望儿回、博大的胸怀、滴血的心……”学生学到的全部是精华。
二、“单元导读”课型
“大单元教学法”的第1个课时。
教学目的:
1、以编辑思路为依据,总揽全局,明确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明确主要的学习方法。
课堂结构:
实例:五年级上学期六单元的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第一段是单元主题的诠释。后面的课要多次再现。)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第二段是阅读方法的提示。)
进入课堂就可以跟学生们讲,你们和我都一样,“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第六单元,请同学们找开书本……老师的导语就是刚才背诵的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背诵完后就问学生老师刚才说的一段话在哪里出现过,那么学生自然会背诵此段话。学生怎么背诵呢?先理解后记忆。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总起)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看到的),是亲切的话语(听到的),是热情的鼓励(感受到的),是严格的要求(体会到的)。
以文带文+写片断=“读写联动”课型
课时安排:
3—4个课时,高段比中低段多一些。每课时读一篇文章,写一个片段;或者2节课读2篇文章,写一篇文章。
课型特点:
读为基础,写为延伸,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课堂结构分三个基本模块:
内容的联想选材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我们读的是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公鸡。那让我们产生了联想,就可能写“小猫”、“小狗”……其它动物;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解决言之有法的问题,写“公鸡”先从头写到脚,那么我们写“猴子”也可以从头写到脚。写“公鸡”先写它的外形再写它的生活习性,换而言之写其它动物也可用此方法。其实还有第三个要点—语言的吸收和表达。
四、“整体识字”课型
所处位置:
低段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处在单元教学的前几节课。建议一年级4节;二年级3节;3年级2节,4年级1节;依次递减,高段不开“整体识字课”。
课型特点:
先读书,后识字,读中识字,整体识字,使识字不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水,生字新词是鱼”。
(语文教材中字词的用法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准确;二是精确;三是精妙;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你才知道这些字词是多么的准确,多么的精确,多么的精妙。离开了语文环境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语言环境是水,生字新词是鱼”。)
课堂结构分为3个基本“模块”:
1、读书模块:15分钟左右。通过多种读法,反复接触生字。
3、写字模块:15分钟左右。只写一类字,每个字只写四个。其中选择边旁部首或结构有代表性的字分析其间架结构,每堂课解决写字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举例:
生字的集中处理(一上五单元第一节课)
将各课的生字集中整合,浓缩在一句话里。
我告诉妈妈,我想我能走路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我问你答: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半空中的云彩里飘落到什么地方?
平平搭了很多间房子啊!这些房子都给没房子的人住呢!
(将各课的生字集中整合,浓缩在一句话里。这些生字原本散播在这篇阅读的前、后、中间,现在把它们集合起来,浓缩的都是精华。三课书,几页的内容,我们三句话解决了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有些死板,那下面我再举一个实例,11课中这些字都是独体字,重点解决在田字格如何找准字的中心,处理原则依然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11课要求会写的字共11个:【广升足走方半巴业本平书】
这些字都是独体字,重点解决在田字格如何找准字的中心。
1、云彩里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半空中飘落到草地上。
2、从半空中云彩里飘落到大地上的雨点儿数也数不清。
3、数不清的小雨点从半空中的云彩里飘落到花园里,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4、数不清的大雨点从半空中的云彩里飘落到没有花草的地方,长出了红花绿草。
五、“自主阅读”课型
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 2个课时左右。4/5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批注阅读。1/5的时间相互交流。重在“不求知识同一,鼓励自主创新。”让学生实现 “我的课堂我作主”实验一段时间后,可以更开放一些。学生可以在课内读整本的书。
六、“基础训练”课型
目标任务: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落实“主体”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字词句及要求默写的内容,要少而精。
1、内容前置:教学本单元前发给学生,任务驱动,先学后考
2、目标激励: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自定得分目标。
3、检测验收:在过程跟踪的基础上,限时独立完成
4、查漏补缺:更正错误,个别辅导,再次补测,力求过关。
5、定期复习:试卷归档,期中期末再次复习。
(最近观察到深圳市的中考,各个社会培训机构都在猜题目,猜题目就会出现一种压题风,压重了就大力宣传,未压重就很倒霉。看到这种现象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升中学时要中考,考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不学学生就“死定了”。学生考什么老师就要教什么,老师不教,老师就“死定了”。老师教什么,研究机构就研究什么,研究机构不研究,研究机构就“死定了”。所以考试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个游戏中国人玩了几千年,全世界的人还要玩,而且此游戏是互为“猫”“鼠”,出题者要抓住考生,考生和老师却要抓住出题者的出题意识。而全部而够压中题目的只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神仙,第二种人是圣人,第三种人是贼。可是我们不是这三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人,那我们只好去寻找教育规律,抓不住整只“老鼠”,能够咬住“老鼠”的一尾巴也是不错的。所以“双基训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知识,但是我们所运用的方法又非同寻常。)
七、“展示分享”课型
所处位置:大单元教学的最后1个课时。
教学流程:
课堂结构为三个模块:
1、整体诵读模块:全班齐诵积累的诗词,巩固记忆(凤头。5分钟左右)
2、阅读分享模块: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展示个性化的积累,和独特的感受。(猪肚。30分钟左右)
3、表情诵读模块:(豹尾。5分钟左右)可以是配乐朗诵,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