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题阅读的课型

(2015-11-29 00:00:06)
分类: 教学专题

主题阅读的课型
                                                      

 

 

        一个学期我们风风雨雨走过,好不容易盼到放假还要在这里听我的讲座,这就是嘉信西山小学老师的精神,有一句话我总记得:“超过竞争对手,总在下班之后。”所以我们嘉信西山小学之所以能够引领整个区的小学教育,正是因为大家具有这么一种可贵的精神。还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拒绝学习,但是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最近我还看过一句话,过后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它讲道:“我们教育系统不完善的东西很多,但是最缺的却是教育者的良知。”所以从主题阅读课程题来讲,从我们各国各地实验学校的成果来看,主题阅读带来了三个改变:一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现状;从少、慢、差、费到多、快、好、省。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二是改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主题阅读已经培养了一批名师、名校长,并产生了一批名校。比如:上一次番禺的研讨会议中,天津的一位老师展示了一堂课,我就让他把课堂实录写下来,经过我的点评,这个月就将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现代阅读》这本杂志上,我们也为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良好平台;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它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凭借这三大改变,主题阅读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和老师们讨论的是两个专题:主题目阅读的课型和一读解千愁。主题阅读的课型、教法和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课堂结构。有的课堂结构是全新的,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来看的话,甚至于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单元教学法诞生的背景及其流程;二小大单元教学法的七个基本课型。它包括了“单元导读”课型、“整体识字”课型、“以文带文”课型、“读写联动”课型、“自主阅读”课型、“双基训练”课型、“展示分享”课型。其中第三个课型“以文带文”课型是核心课程,此课程了解透彻后,其它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七个课型是按照在一个单元里的位置和先后顺序排列的,我讲的时候会从最重要的课程开始讲起,直奔重点再讲其它课型。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主题阅读“一主两翼”解决了多读书,读好书的问题。什么叫“一主两翼”一主就是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为主,“两翼”就是我们开发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这三套教材就构成了主题阅读的教材体系,“一主”和“两翼”于永正老师好有一比喻,他说如果把阅读比作营养套餐的话,那人教版教材就是母乳,我们的两本读本就是最贴近我们婴儿的奶粉。孩子的成长光有母乳的喂养,营养还是不够均衡的,母乳再搭配上婴幼儿奶粉才算是一份营养大餐,阅读套餐,所以就构成了“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大家知道一主教材中一个单元是四篇文章,而两翼教材中《新语文主题阅读》一个单元有八篇散文,《主题式·经典诵读》一个单元有十首诗,加起来22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原来一个单元四篇文章我们要教两个星期,八个单元就是十六周。现在还是同样的时间,我们一个单元要教22篇文章,八个单元一百多篇文章。那它们的关系是什么呢,“两翼”教材是“一主”教材的姊妹篇,它们同样都是八个单元,而且是一个主题,22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这里又好有一比喻,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22篇文章好比藤上的瓜, 以“藤”串“瓜”,顺“藤”摸“瓜”。以一个主题统领22篇文章,在两个星期内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个强大的精神磁场。一主两翼的教学体系催生了大单元教学法体系,主题阅读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有自己的教材体系,有自己的教法体系,有自己的实施策略,还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一主两翼的教学体系怎么会催生了大单元教学法呢?过去,一个单元,用14课时,教4篇左右课文;现在,一个大单元,同样用14课时,却要教22篇课文。阅读量是原来的5.5倍。这就是高效教学。但是,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能够教完教材吗?能够保证质量吗?能够减轻教师负担吗?凡是不能够减轻教师负担的课题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以牺牲老师和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所有的课题都是短命鬼。在第一次报告中我也曾向与会老师提出过有这三个疑虑的老师请举手,在场的百分之九十的老师全部举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大单元教学法诞生了。主题阅读酝酿了三、四年,快步走又经历了三、四年,最近的四年,四年四大步,每一年都有一个里程碑,第一年08年我们编辑出版了《新语文主题阅读》这本散文集。09年我们出版了《主题式·经典诵读》这本韵文集。去年刘宪华校长、于永正老师和我出版了第三本书《主题阅读三人行》,这本书在去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第一期、第三期、第四期中连载,好多杂志刊物也都转载了我们的文章内容。今年我们又将出版一本:大单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这就是大单元教学法诞生的背景。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一个大单元14节课的7种课型的整体安排。七种课型的位置顺序如何安排?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它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特色在哪里?我用一张表格将它囊括:

 

 

     

      

              

     

1课时

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1精读+1略读

总起、定向

2—4课时

整体识字课

人教版4篇课文中的生字+两翼教材部分生字

一年级4节;二年级3节;升一个年级递减1节。

高年级不开。

5—9课时

以文带文课

每节2-3篇,学10-15

重点课型

10-11课时

读写联动课

每课时读1+1片段

低段2节,中段3节,

高段4

12课时

自主阅读课

每节4-5篇,共4-15

可以读整本的书。

实验半年后开,中低段1-2节;高段2-3

13课时

基础训练课

人教版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最基础的字词句知识

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目标激励

14课时

总结分享课

展示本单元积累的诗文

只展示结果

 

一、以文带文课型

        首先讲核心重点课型:“以文带文”课型,在传统教学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课型特点:“大单元教学法”的核心课型。一篇精读文带一篇或多篇略读文,阅读量大,效率高。

        1、精读文与略读文的关系:

      1)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

      2)将精读文和略读文进行比较学习(对比、类比)

        2、精读文与略读文时间比:一般为3:1。

        3、策略:突出重点, 优化整合,取舍得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以文带文课型的课堂结构,一般为三个基本模块:

——读的模块(15分钟左右)读中认字;读中释词;读中品句;读中析篇;读中悟理……基本上不提问。

——说的模块(10分钟左右)说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说心得体会;说学习方法……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背诵模块(5分钟左右)一学期完成课内30个片段背诵。

   “ 读—说—背”都是学生的活动,从吸收到倾吐,从理解到表达,从感知到内化,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可能老师们还会担心教不完?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精读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在重点段上下功夫:下面这段文章只占全文篇幅的七分之一。但却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集中突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父爱如山。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难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重点讲的这段话有三个特色:

第一段话描写了人物动作,非常有特色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用什么挖的?怎么挖的?都没写。只是写了挖的时间。这段话写时间的时候中间用的是逗号,它为什么不用顿号或其它符号?如果是顿号那就很轻松、快速地读完。可是改成逗号就不同了,语气低沉、语速缓慢,带着学生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理解爸爸为了救埋在废墟中的儿子,弃而不舍、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精神;

接下来就描写了人物的外貌: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难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一边读,脑袋里面已经浮现在人物外貌的画面。

后面又描写了人物的语言: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惊喜!

    是儿子的声音!(心理活动描写)父亲大喊: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高兴!这时的重音在“是我,是爸爸!”)

   爸爸,真的是你吗?(这时候的重音在真的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此处的“我的儿子”因父亲压抑了几十个小时痛苦、悲伤之情一下子涌了出来,所以应读出悲喜交集的感情。)

        这一段话老师如果讲深讲透,从标点符号,到用词,到时意境,到时语言,到对话,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篇文章读完后解决了阅读的广度,我们一堂选择两至三篇文章这叫广度。如果我们将这段文章分析透彻的话,就解决了深度的问题。这样的效果就十分明显,学生们会永远记住。写动作时抓住时间描写,写外貌的时候脑海中出现几副画面。人物对话语言简练,但是它的重音变化让读者回味无穷、体会良深。

        精读文分析完后,略读文章更要处理好教材。下面我用五六分钟时间讲一篇文章。

 

带一篇读略文     《不上锁的门》选自《新语文主题阅读》

1、读一读:根据自学提纲读:画出关键性语句,想一想“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批上你的看法。(3分钟)

2、说一说:围绕“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讨论(2分钟)

3、讲一讲:学生读:不上锁的门……教师点评(1分钟)

——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 的门……

——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是母亲盼儿归望眼欲穿的眼睛……

——是母亲滴血的心……(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批注)

 

下面我们真实体验一下: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生:不上锁的门……

师: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

这段文字讲下来只需要一分钟时间,老师在课堂在讲话要惜字如金,惜时如金,惜墨如金。学生一读,老师一评。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和批注,这样就领悟记住了。这个作业是有跨度的,学生记住了很多词语:“望眼欲穿盼儿归……望儿回、博大的胸怀、滴血的心……”学生学到的全部是精华。

二、单元导读课型

“大单元教学法”的第1个课时。

    《单元导读》+“以文带文课型”=单元导读课型

教学目的:

1、以编辑思路为依据,总揽全局,明确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明确主要的学习方法。

 2、精读一篇文章,略读1-2篇文章。

课堂结构:

   1、读《单元导读》。领会编者的编辑思路。从第一段提炼出单元主题,背诵其中的要点;从第二段找出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法。这两个要点要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过程。

   2、精读一篇。领会单元主题,尝试使用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3、略读1篇文章。

 

实例:五年级上学期六单元的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第一段是单元主题的诠释。后面的课要多次再现。)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第二段是阅读方法的提示。)

进入课堂就可以跟学生们讲,你们和我都一样,“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第六单元,请同学们找开书本……老师的导语就是刚才背诵的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背诵完后就问学生老师刚才说的一段话在哪里出现过,那么学生自然会背诵此段话。学生怎么背诵呢?先理解后记忆。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总起)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看到的),是亲切的话语(听到的),是热情的鼓励(感受到的),是严格的要求(体会到的)。

   (先总后分,加上四个排比,结构清晰明了。)

     三、读写联动课型

以文带文+写片断=“读写联动课型

课时安排:

3—4个课时,高段比中低段多一些。每课时读一篇文章,写一个片段;或者2节课读2篇文章,写一篇文章。

课型特点:

读为基础,写为延伸,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课堂结构分三个基本模块:

    1、读一读(同“以文带文”课型)

    2、说一说(同“以文带文”课型)

    3、写一写: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背一背”改为“写一写”)

    1)从读联想写作内容——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2)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解决言之有法的问题。

内容的联想选材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我们读的是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公鸡。那让我们产生了联想,就可能写“小猫”、“小狗”……其它动物;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解决言之有法的问题,写“公鸡”先从头写到脚,那么我们写“猴子”也可以从头写到脚。写“公鸡”先写它的外形再写它的生活习性,换而言之写其它动物也可用此方法。其实还有第三个要点—语言的吸收和表达。

四、整体识字课型

所处位置:

低段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处在单元教学的前几节课。建议一年级4节;二年级3节;3年级2节,4年级1节;依次递减,高段不开“整体识字课”。

课型特点:

先读书,后识字,读中识字,整体识字,使识字不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水,生字新词是鱼

   “一主”教材中的生字——集中识字;

   “两翼”教材中的生字——随文识字。

(语文教材中字词的用法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准确;二是精确;三是精妙;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你才知道这些字词是多么的准确,多么的精确,多么的精妙。离开了语文环境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语言环境是水,生字新词是鱼。)

课堂结构分为3个基本模块

1、读书模块:15分钟左右。通过多种读法,反复接触生字。

    2、说话模块:10分钟左右。引导学生将生字、生词运用到说话中。师生一起将生字词集中编成短文或快板供学生说、创造多次与生字见面的机会。坚持读中认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 原则,把 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3、写字模块:15分钟左右。只写一类字,每个字只写四个。其中选择边旁部首或结构有代表性的字分析其间架结构,每堂课解决写字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举例:

生字的集中处理(一上五单元第一节课)

将各课的生字集中整合,浓缩在一句话里。

          11课      我多想去看看(12个生字)

我告诉妈妈,我想我能走路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12课      雨点儿(11个生字)

我问你答: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半空中的云彩里飘落到什么地方?

          13课      平平搭积木(11个生字)

平平搭了很多间房子啊!这些房子都给没房子的人住呢!

(将各课的生字集中整合,浓缩在一句话里。这些生字原本散播在这篇阅读的前、后、中间,现在把它们集合起来,浓缩的都是精华。三课书,几页的内容,我们三句话解决了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有些死板,那下面我再举一个实例,11课中这些字都是独体字,重点解决在田字格如何找准字的中心,处理原则依然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11课要求会写的字共11个:【广升足走方半巴业本平书】

这些字都是独体字,重点解决在田字格如何找准字的中心。   

    一上第5单元第12课,11个生字,调换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既进行读说训练,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云彩里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半空中飘落到草地上。

2、从半空中云彩里飘落到大地上的雨点儿数也数不清。

3、数不清的小雨点从半空中的云彩里飘落到花园里,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4、数不清的大雨点从半空中的云彩里飘落到没有花草的地方,长出了红花绿草。

五、自主阅读课型

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 2个课时左右。4/5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批注阅读。1/5的时间相互交流。重在“不求知识同一,鼓励自主创新。”让学生实现 “我的课堂我作主”实验一段时间后,可以更开放一些。学生可以在课内读整本的书。

六、基础训练课型

目标任务: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落实主体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字词句及要求默写的内容,要少而精。

1、内容前置:教学本单元前发给学生,任务驱动,先学后考

2、目标激励: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自定得分目标。

3、检测验收:在过程跟踪的基础上,限时独立完成

4、查漏补缺:更正错误,个别辅导,再次补测,力求过关。

5、定期复习:试卷归档,期中期末再次复习。

(最近观察到深圳市的中考,各个社会培训机构都在猜题目,猜题目就会出现一种压题风,压重了就大力宣传,未压重就很倒霉。看到这种现象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升中学时要中考,考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不学学生就“死定了”。学生考什么老师就要教什么,老师不教,老师就“死定了”。老师教什么,研究机构就研究什么,研究机构不研究,研究机构就“死定了”。所以考试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个游戏中国人玩了几千年,全世界的人还要玩,而且此游戏是互为“猫”“鼠”,出题者要抓住考生,考生和老师却要抓住出题者的出题意识。而全部而够压中题目的只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神仙,第二种人是圣人,第三种人是贼。可是我们不是这三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人,那我们只好去寻找教育规律,抓不住整只“老鼠”,能够咬住“老鼠”的一尾巴也是不错的。所以“双基训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知识,但是我们所运用的方法又非同寻常。)

七、展示分享课型

所处位置:大单元教学的最后1个课时。

   教学目的: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深化单元主题。展示学生在本单元积累的诗词、经典片段,为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

   教学原则:贯彻不求知识同一,鼓励自主创新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我的课堂我做主。同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教学流程:

课堂结构为三个模块:

1、整体诵读模块:全班齐诵积累的诗词,巩固记忆(凤头。5分钟左右)

2、阅读分享模块: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展示个性化的积累,和独特的感受。(猪肚。30分钟左右)

3、表情诵读模块:(豹尾。5分钟左右)可以是配乐朗诵,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排练。

 这种课型是学生积淀的出口,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